自拆自建爲老房“新生”探路
原標題:自拆自建爲老房“新生”探路
正在老去的房子如何“善後”?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着花都區集羣街2號樓的街坊業主們。當這棟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老房“舊得不能再舊”時,街坊們一個特別的決定,“改寫”了這棟D級危房(整棟危房)的命運——他們“自己掏腰包,自己當甲方”,委託開發商以原拆原建的思路拆除重建,開啓了“自拆自建”的探索。(3月19日《廣州日報》)
自拆自建,即自行拆除屬於自己的房屋,在原地再建新房。這看上去順理成章,實則知易行難。因物業的不可分割性,多產權房屋在更新改造上,常常面臨着產權複雜、協調不暢等協商困局。即使業主們改造意願統一,自拆自建不僅要考慮成本、費用分攤等現實問題,還要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合規考驗。總之一個字,難。
可正因爲“難”,方顯“廣州首例”的難能可貴——在廣州積極推進老舊小區成片連片改造的背景下,集羣街2號樓“業主出資,政府幫忙”的自拆自建方式,探索出一條多產權業主危舊房屋拆除重建新路徑,也爲老舊小區改造提供了新思路。不妨細剖“集羣街2號樓自拆自建”這隻麻雀,看其如何破題。
衆所周知,舊房改造的協商問題,大部分還是關乎錢的問題。正如集羣街2號樓多次召開居民大會商討拆建,每每談到出資問題就卡住。而錢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共識問題。共識難以達成,項目就難以推動,這時就需要政府來“幫忙”。
怎麼幫?這有技巧。尤其在舊房改造上,“幫”多了,容易回到政府大包大攬的老路子,財政吃不消;“幫”少了,業主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出資改造的動力。因此,通過政策創新、服務創新,找準痛點、突破點,才能把忙幫到羣衆心坎上。
在政策創新上,當地巧用獎補政策,以財政“小資金”撬動社會“大民生”。從獎補房屋物業維修資金,到補貼前期工程設計等相關費用,再到落實撫卹優待政策,在按照“誰出資、誰受益”原則的前提下,以適當財政激勵撬動業主出資,這些措施有效破解資金籌集難的問題。在服務創新上,當地積極打通民生工程審批過程的堵點、難點,通過簡化用地手續辦理流程、落實多部門聯合並聯審批等,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同時,聚焦羣衆生活、改善居住條件,在設計規劃上“推倒重建”,“根治”舊房的老問題,既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又滿足無障礙和適老化改造需求,讓業主對改造更有盼頭。
此外,爲推動業主達成共識,當地先後組織召開居民大會9次,入戶走訪48次,從講解政策到紓困解難,工作人員和許多業主溝通協調,切實解決個別業主對“自掏腰包、自拆自建”的後顧之憂。正是這份“走心”促使大家形成共識,也讓項目順利推進。
誠然,推進老舊小區的改造重建仍有許多現實掣肘,像“集羣街2號樓自拆自建”這一模式也有其侷限性,更適用於已經非拆不可的危樓危房。但它未嘗不具有示範意義和探索價值。畢竟,房子總歸有老去的一天,到時該怎麼辦?這或許也是不少人的現實擔憂。在此意義上,“自拆自建”的方式無疑提供了另一種解題思路,值得深挖。期待這一“廣州首例”能激發更多思考與探索,爲老舊小區更新找到可以複製的“出路”。(陳文傑)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