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邁向知識經濟,產業升級:科技廠不可輕忽的專利大小事
根據工研院的預測,2019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產值將突破2.7兆新臺幣,年增率爲4.5~5.3%,優於全球半導體業的平均水準。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指出,2018年臺灣專利百大排名,在發明、新型、設計等三種專利申請中,由臺積電連續三年蟬聯第一;在三種專利獲證方面,亦由臺積電與半導體能源研究所公司位列榜首,凸顯專利在半導體產業之要角。
近來在臺灣半導體產業引發討論的英特格(Entegris)與家登精密光罩傳送盒專利訴訟案,光罩傳送盒爲臺灣晶圓大廠在半導體制程中不可或缺的耗材,而訴訟的雙方都是該耗材的製造商。本次判決結果應再度讓臺灣半導體產業、乃至於所有臺灣高科技企業、智財專業人員與政府對專利權的保護有更深刻的體認。
智財權促進臺灣
轉型高價值知識型經濟
知識經濟時代首重研發創新動能,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智慧財產保護對於吸引外人投資具有正面效果,各國的智慧財產保護強度及法制環境每提升1%,就能增加2.8%的外人投資、增加2%的服務業進口,以及增加0.7%的研發投入,智慧財產權及專利帶來的經濟效益可見一斑。
爲了鼓勵創新研發,智慧財產的相關法律賦予權利人排他性權利,保障權利人有權透過法律途徑,避免未經授權應用其智慧財產,並且維護其在法律上之權益。因此權利人可以運用專利獲得報酬,使其持續投入新的研究與發展。權利人透過侵害行爲之救濟程序,避免搭便車之不公平競爭;在專利權保障下,發明人充分揭露技術內容,擴大整體社會的知識累積。
建立完整智財權觀念
做足準備迎向國際市場
近來年,全球各市場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意識日益高漲,有關臺灣企業走向國際化,應該如何透過專利佈局發展企業價值,同時避免侵權爭議?筆者曾與臺大法律系李素華副教授有過討論,李副教授表示,首先在研發階段,企業應思考如何善用智慧財產權的相關法律保障創新技術。再者,關於專利保護,目前各國所採行之先申請主義(first-to-file system),最早提出專利申請之人能取得排他權,藉以鼓勵發明人於完成研究成果後,儘速申請專利及公開發明之技術內容。李副教授亦指出,除了進行專利的申請,佈局關鍵的智慧財產,企業可進一步思考如何極大化專利的商用價值,包含出售專利及技術、以專利授權的方式賺取權利金、將專利作爲商務談判籌碼,與其他業者洽談策略聯盟或合作,或是將專利技術商用化在企業產品的設計上,以提升產品的價值。
李副教授進一步建議,企業在研發新產品或技術時,也應透過「專利檢索」評估是否有侵權方面的風險。若是企業收到專利侵權警告信函應謹慎應對,訴訟階段更應思考是否停止銷售被控侵權的產品,以免擴大侵權範圍,以及被認定爲惡意或故意侵權。
科技公司的經營者應具備智財思維,並且協助技術研發人員增進對於智財領域的認識及意識,以培育橫跨科技、智財領域的人才。同時也需建立專業的專利顧問團隊,包含像是專利工程師、專利師,以掌握企業在各市場佈局之競爭者動態,瞭解相關既存智財訴訟情況是否衝擊企業業務。除握有核心技術與品牌價值,臺廠若能在智慧財產方面建立完善的發展與保護措施,相信在着手產業轉型與邁向國際市場上將具備更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