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離岸風電整合制氫 可提高減碳效益

圖/本報資料照片

「淨零排放」可說是當前從產業到社會最重要的發展議題,已有上百個國家宣示達成淨零排放的時程目標,國際能源總署(IEA)也揭示淨零排放的關鍵策略,其中即包含提高再生能源和開發氫能;並在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下,更加深各國強化能源自主的意識,愈加使得再生能源制氫受到更高關注。

尤其是氫能被視爲實現淨零排放的最後一哩路;我國於2022年3月所公佈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中,也將發展再生能源與氫能列爲落實淨零排放的必要手段。氫氣除了可用於發電和燃料電池,也可合成爲零碳的氨氣來利用,或是製成再生甲烷等石化產品等多種用途;如能配合再生能源的大量生產,等於更讓綠色價值進一步深化。

氫氣生產目前是以化石燃料產氫(灰氫與藍氫)爲主的方式,但能達到低碳、零碳的再生能源制氫(綠氫)將會是未來主流。現階段以運用電解水技術搭配陸域風電或太陽光電爲優先,其中離岸風電制氫仍處在萌芽階段,但已有許多國家及業者相繼投入規劃,並逐漸形成不同的發展模式。

例如,英國永灃環境管理顧問公司(ERM)主導的Dolphyn計劃,即是運用新創事業方式,於北海開發浮動式離岸風電與海上制氫的整合系統,並經由既有天然氣管線將氫氣送回陸域使用。亦有以技術示範爲目的的發展模式,例如在丹麥哥本哈根的「H2RES」示範計劃,就利用一日可生產達1噸氫氣的設備,整合交通載具的應用,進行各項試驗與運作展示。

而在荷蘭的「SeaH2Land」專案,更是以實質營運爲導向,進而開發相關商業模式及基礎設施。本案由開發商沃旭(Orsted)能源公司主導,整合跨國能資源合作伙伴聯盟,含跨荷蘭與比利時的港口管理局,煉油、鋼鐵、化工等產業的氫氣應用買家,規劃建置連接離岸風電的陸域電解設施和輸送氫氣的管道,以供應鄰近工業區的廠商,整合爲「氫谷」般的產業生態系;未來還可串接既有的天然氣管線,將氫氣延伸供應至更遠的產業聚落。

另一個位於荷蘭的「NortH2」專案,則是由殼牌(Shell)公司負責總協調,整合氫氣的產、儲、輸、用等開發業者與港口當局,規劃建構荷蘭和德國北部的氫氣網絡,期能打造完整的離岸風電制氫價值鏈。由此來看,目前荷蘭發展離岸風電制氫的考量,即是要在海上制氫技術尚未成熟下,以靠近陸上制氫並接點來降低成本,同時選擇設於工業區附近來穩定氫氣供應需求,並且還要能鄰近港口並建置相關設施,以利提高氫氣的進出口和船舶運用等效益。

針對未來發展離岸風電制氫,我國若以商業營運爲目標,雖可參考荷蘭的模式,但需注意雙方在環境條件之差異。例如,荷蘭參與轉換綠氫計劃的廠商,大多爲跨國大型傳統產業業者,或是大型集團旗下的關係企業,較有餘裕承受實驗性的減碳措施;應用地點與港口的連結也比臺灣更緊密,短期內較易發揮經營效益。

我國在能源發展規劃上,再生能源比例逐漸擴大,離岸風電更是一大主力;因此若在綠電充足的前提下,離岸風電勢必成爲我國自行產氫的電力選項,也需思考相關配套。尤其是電力的價格影響制氫成本甚大,其購售電機制、國內產業條件配合等,都必須列爲考量,纔可找出適合臺灣發展的策略模式。

目前國際離岸風電制氫仍在起步中,建議我國可就自有條件,開發並驗證可行的技術與商業模式,甚至可加以輸出、爭取全球商機。可利用示範、橋接商業等做法與國際接軌,同時也應藉此建立產業能量,配合產業政策及法規制度等,打造出我國離岸風電制氫的優勢與擴大減碳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