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浦東創投集團文新春:撬動1000億基金羣,形成“鋪天蓋地”立體投資面
上海市委金融辦近日發佈通知稱,支持浦東等8個區域打造股權投資集聚區,並同步公示了區級政府引導基金清單以及相關扶持政策。其中,浦東新區引導基金主體爲浦東引領區產業發展基金及各下設產業引導母基金。
浦東引領區產業發展基金的管理機構爲今年1月正式掛牌運營的浦東國資創投平臺——浦東創投集團,該集團註冊資本100億元,擬發揮國資創投引領和補位功能,打造服務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投資體系。
掛牌以來,浦東創投集團業務開展情況如何?有何特色打法?當前市場環境下,如何發揮國資創投的補位功能?對此,浦東創投集團黨委書記、執行董事文新春近日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專訪。在他看來,在逆週期階段,上海國有資本更應發揮“壓艙石”作用,建議以市級引導基金作爲有限合夥人(LP),投資各區內優勢產業基金,在逐級放大資金槓桿效應的同時,能更好規劃全市的科技產業佈局。
浦東創投集團黨委書記、執行董事 文新春
文新春介紹,自掛牌運營以來,浦東創投集團圍繞自身業務佈局,形成了以天使投資、產業投資、戰略投資、基金投資協同聯動的新格局。目前,浦東創投集團在管基金規模650億元,其中主動管理基金規模270億元。
展望未來,文新春表示,浦東創投集團未來三年將完成項目直接投資200億元,同時通過引領區基金佈局,帶動1000億元基金羣,吸引2000億元社會資本,助力浦東科創企業跨週期發展。
撬動1000億基金羣和2000億社會資本
證券時報記者:作爲浦東新區新揭牌的股權機構,浦東創投集團目前業務佈局和開展情況如何?
文新春:浦東創投集團自今年1月4日正式掛牌運營以來,圍繞自身業務佈局,形成了以天使投資、產業投資、戰略投資、基金投資協同聯動的新格局,有效發揮國資創投引領和補位作用。在龍年初始便以“起步即衝刺”的姿態、“追風逐浪”的幹勁,聚焦“創新藥”、“數據港”、“未來車”等硬核產業賽道,服務新一批科技領域產業項目紮根浦東科創沃土。
目前,浦東創投集團在管基金規模650億元,其中主動管理基金規模270億元,已形成了引領區產業發展基金、科創母基金、天使母基金等三大母基金爲引領的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基金羣。
證券時報記者:展望未來三至五年,浦東創投集團有什麼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
文新春:浦東創投集團未來在規劃佈局上將實施“四大行動計劃”:一是科創產業投資促進計劃,在未來三年完成項目直接投資200億元;二是重大項目招引提升計劃,通過引領區基金佈局,帶動1000億元基金羣,吸引2000億元社會資本;三是投後賦能企業成長計劃,將鏈接政策資源、金融資源、產業資源和應用場景,形成多元服務的投後增值賦能工具箱;四是浦東創投品牌培樹計劃,以黨建引領匯聚資本合力,以品牌賦能引領主業發展,發揮“合夥人之家”平臺功能,持續提升國資創投平臺的影響力和顯示度。
目前計劃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將浦東創投集團打造成具有產業引領力、市場影響力的浦東國資創投平臺,引導更多資金、項目、人才、技術集聚浦東、賦能科創企業,助推浦東區域“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在國資創投領域書寫生動圖景。
證券時報記者:浦東創投集團旗下既有母基金也有直投基金,所投的子基金和直投項目側重哪些賽道,基於什麼方面考慮?
文新春:在基金佈局方面,浦東創投集團目前已形成包括引領區母基金、浦東科創母基金、浦東天使母基金在內的三大母基金矩陣,其對應的功能也各有側重。
其中,引領區母基金聚焦“投大投強”,重點把握“硬科技”培育和逆週期調節。以國有資本爲基石,充分發揮基金槓桿作用,通過打造母子基金羣實現投資二次放大,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浦東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
天使母基金聚焦“投早投小”,重點圍繞“四大新賽道”、“五大未來產業”等領域發揮國資天使投資人的引領補位作用,截至目前,已形成重點推進項目40個,完成立項16個,投資7個生物醫藥、智能智造、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項目。
科創母基金聚焦投“硬科技”,目前已完成8只子基金的設立,在實現浦東六大硬核產業全覆蓋的基礎上,拓展子基金招商功能,進一步提升“產業+基地+基金”運作模式效能,在持續擴大投資成效基礎上發揮出較強投資引領作用。
在產業直投方面,根據已投項目的投資賽道來看,浦東創投集團主要投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分別佔比42%、32%、16%。
引領浦東科創企業跨週期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浦東作爲股權機構集聚區,可以說並不缺創投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手筆設立浦東創投集團,基於什麼考慮?
文新春:儘管浦東創投資源集聚,但我們發現,早期科創企業作爲走在經濟結構轉型、產業能級躍升最前沿的市場主體,未來發展高度不確定性,社會資本基於逐利屬性,往往出手更加謹慎。
在這一背景下,發揮國資創投的市場影響力和要素凝聚力顯得尤爲重要,這也是浦東創投集團成立的初衷,以國有資本和政府引導基金爲紐帶,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底層創新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資本支持。
證券時報記者:近年來,浦東新區也在大力發展股權投資行業,您認爲浦東發展股權投資行業具備哪些優勢?
文新春:浦東新區是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多年來紮實推進資金、資源、資產聯動協同發展。
首先,在金融要素方面,浦東作爲金融要素市場最爲完備、最爲開放的地區之一,依託強力的政策支持,有利於吸引大量的國內外資本流入,形成“虹吸效應”。截至2023年,浦東新區集聚的私募股權機構數量及管理規模在上海乃至全國均位列前茅。
其次,在創新策源方面,浦東依託大科學設施、國家實驗室、明珠人才政策、創新應用平臺及園區、孵化器等,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數據優勢,爲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創新氛圍。
最後,在產業集羣方面,“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數據港”等六大硬核產業在浦東快速發展,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推進。其中,浦東集成電路產業已成爲國內產業鏈最完整、配套條件最好的產業集羣;生物醫藥研發能力全國領先,目前處於臨牀階段的一類新藥200餘個,約佔全國的20%。
證券時報記者:與上海其他國資創投相比,浦東創投集團有哪些優勢以及獨特打法?
文新春:相較於其他上海國資,浦東創投集團還有其特殊使命,一是協同聯動區屬資源,助力浦東新區招商穩商能級提升;二是加強逆週期投資,引領浦東區域內科創企業跨週期發展;三是培育壯大本土優秀企業,努力形成“鋪天蓋地”立體投資面。
在助力科創企業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浦東創投集團將通過發揮“創投項目庫”“行業專家庫”“共享數據庫”的資源優勢,圍繞被投企業需求,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實現“聚鏈成羣”,促進創新企業培育和創新產業發展。
在打法上,浦東創投集團主要在“投大投強”及“投早投小”兩端發力。在“投大投強”上,浦東創投集團聚焦投四類企業,即具有產業帶動的龍頭企業、具有自主可控的核心企業、具有戰略招商價值的總部企業及具有功能溢出效應的平臺企業。
在“投早投小”上,浦東創投集團依託天使母基金,在投資邏輯上重點抓四個方向,一是風險高、社會資本關注少的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二是抓硬核科技、前沿技術;三是抓要素引入;四是抓“明珠人才”。
建議市區聯動建設上海創投生態
證券時報記者:圍繞募投管退等環節,您認爲上海股權投資行業目前存在哪些痛點和堵點?
文新春:上海雖然已出臺各類舉措鼓勵投資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但當前科技領域投資仍然存在一些難點:募資方面,受國內國際宏觀環境及私募監管趨嚴等影響,投資機構近幾年在募資方面承受較大壓力,資金來源受限。
投資方面,對於國有創投來說,“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風險屬性與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傳統考覈目標存在偏離,加上風險容忍機制不完善,使國資投資人在統籌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方面存在困擾,可能貽誤最佳投資時機。
投後管理方面,孵化培育週期長,被投企業需求呈現個性化、多元化,服務賦能手段有限,投後管理成效很難量化評估,導致投資團隊在跟蹤企業發展、提供精準服務方面動力不足。
退出方面,我國90%私募股權基金都以IPO實現退出,渠道較爲單一。面對“退出”這一世界性難題,我國在完善中小企業併購市場和私募股權交易市場方面任重道遠。特別是當下IPO上市節奏放緩,“退出堵車”現象亟待化解。
證券時報記者:包括國家和上海近年來都在積極培育和鼓勵長期資金、耐心資本,鼓勵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您認爲相關措施效果如何?就上海而言,您認爲還應在哪些方面發力?
文新春:從結果導向上來看,以浦東2023年的股權投融資輪次分佈情況爲參考依據,2023年浦東A輪投資事件數150起,投資金額403.29億元,在所有輪次中均位列第一。相較2022年A輪投資金額180.62億元,同比增長123%。另外,根據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浦東項目所屬行業來看,2023年1308.89億元投融資規模中有六成資金精準匹配浦東新區六大硬核產業。其中,2023年浦東集成電路產業投融資規模爲404.64億元,較2022年規模增長90%。
然而,要實現耐心資本的穩定增長和有效運作,除了國有資本要發揮好帶頭作用外,還要在生態建設方面織密多層次的創新資源網絡,打造創投合作夥伴生態圈。
一是整合聯動市區資源,促進上海創投生態建設。建議以市級引導基金作爲LP,投資各區內優勢產業基金,在逐級放大資金槓桿效應的同時,能更好規劃全市的科技產業佈局,做優做強各區優勢產業。
二是加強科創服務合作,探索全要素金融工具組合。建議加強“投、貸、保、擔”聯動,發揮上海國有投資平臺“粘合劑”作用,強化資源整合,重點推動銀行、保險、擔保公司協同合作,爲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支持。
三是加強跨境投融資合作,打造全球化資源配置中心。建議市內有條件的國有投資公司探索打造面向海外市場與科創企業的平行基金,以國有企業爲母基金出資主體,尋找國際優質投資機構,對接海內外優質子基金管理人,以雙平臺聯動優勢探索靈活退出方式,推動國際科技資源高效導入以及助推國內企業出海。
最美人間4月天,不負春光與時行。在這萬物生長的時節,我們迎來國內創投界的盛舉——2024證券時報“尋找創投‘金鷹’、發現企業‘新苗’”計劃隆重啓幕。
責編:王昭丞
" Type="normal"@@-->
校對:高源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