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韻採專欄》從馬龍看臺灣運動產業發展

(圖/本報系資料照)

我兒子從小學開始打桌球,打得不甚認真,多得是鍛鍊體能跟交朋友,但看他打球,也對技法、球員略知一二。今年馬龍(暱稱龍隊)爲馬英九基金會舉辦的兩岸青年交流團員而來臺,所到之處引起關注,可惜未能有公開表演賽,讓球迷向隅。

當然,對陸委會而言,絕對不會批准表演賽行程,因爲連參訪都有球迷風靡而至,若進一步舉辦表演賽,更讓大陸統戰計謀得逞。讓龍隊來臺,的確有大陸統戰的盤算,但這是高招,因爲桌球是兩岸青年的共同嗜好,讓一位世界頂尖的運動選手以球會友,不正可以降低偏見,強化了解嗎?

過去幾年「天然獨」的年輕人已隨着時間流逝變老了。00後出生的Z世代,在成長的歲月中,早已習慣大陸的龐大,也認知到與對岸競爭的激烈,雖然不認爲大陸與臺灣隸屬同一個國家,但也沒有強烈的仇中情緒。民進黨放大檢視交流團員因習慣用語造成的口誤,目的就是要激化年輕人反中情結,避免被龍隊的球技給「收買」。

我不確定民進黨「牽拖」有沒有用,但可能以後來臺交流的學生都必須行前教育,每位團員手持臺灣的禁止用語清單,免得因口誤觸發雷區。相信大陸學生一定會有今夕是何夕的荒謬感,原來臺灣與大陸一般教條。

雖然政治人物嘴上總掛着「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但總想蹭體育的紅利,大陸例行的奧運選手團赴港澳聯歡會是一例,臺灣政治人物搖身成爲一日球迷舔中華隊12強錦標賽奪冠亦是一例。然這幾年隨着運動賽事轉播的普及,已培養出許多專家型球迷,完全能辨別誰是真球迷,誰是蹭流量,政治人物稍一不慎,就有可能被反噬。

運動賽事轉播可謂競技市場的重要推手。近年體育賽事大量引進電子及光學設備,結合多鏡頭視角及即時數據呈現,再加上AI模擬,使得賽事轉播變好看了。例如,在棒球賽中,當打者一登板,螢幕上即畫出好球帶;投手投球后,製播中心即可根據投球瞬間速度、投球姿勢繪出直球、快速球、變化球等不同落點和球速,畫面同時可顯現進本壘板的位置,藉以推估是好球或壞球。配上如電玩效果般的3D動畫,及解說員精闢的分析,再加上多視窗的球迷留言,使得運動賽事轉播愈具舞臺性、戲劇性和互動性,帶動了原來不熟悉球賽規則的人如女性加入觀賞,及增加球迷觀賞的黏着度,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當愈來愈多民衆觀賞運動賽事,除了增加門票與周邊商品收入外,還提高賽事轉播的收視率,進而增加轉播業者的廣告與訂戶營收,接着可回饋給球隊或賽事主辦單位較高之權利金。球團提高收入後,就可改善球員福利與教練人力等,以提升戰績,從而提升人氣,形成觀衆-收入-表現的正循環。而在這正循環裡,賽事轉播與運動員相互需要,不可或缺。

臺灣過去發展運動賽事時,未朝市場及產業方向邁進,以致視覺化、娛樂化效果不足,未能廣拓賽事消費人口。幸好,這20年來,有一位笑稱自己有「菜市場名」的女生怡君,陰錯陽差地踏進這片荒蕪土地,憑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孤勇,一路跌撞蹦跳,竟也淬鍊出賽事轉播的專業,國內無他人出其左右。

明年體育署即將升格爲體育部,我們希望政府在擘劃體育政策時,不要忘了賽事轉播這一環,否則無法鑄成「六邊形戰士」。但政策不是干預市場機制,而是善用收視紅利,拓廣運動人口,從而培養新世代的選手。

(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