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穿越時空的城市脊樑
北京城中軸線上重點建築位置示意圖
◎楊振華(規劃專家)
2024年7月27日11時15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本文從北京中軸線的由來、方位以及空間特性等幾個方面逐一介紹,力圖帶大家瞭解北京中軸線的構成要素、保護原則。
中軸線概念的由來
我國幾千年來一直以“中”爲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國最早的城市在商周時代:商王城距今3500年左右,其遺蹟在鄭州市區地下;周王城距今2800年左右,其城址在今洛陽市區下面,遺址爲不十分規則的方形,已經有“王城居中”的歷史記載。
中軸線的“中”字大有講究:早在秦代的《呂氏春秋·慎勢》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意思爲皇帝營國必須要突出都城的中軸線,以利治國安邦平天下,孔子認爲“不偏爲中”。中心、中正的思想、觀念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最突出的文化特徵,也是中華大一統思想和文化的基礎和核心,而中軸線正是“中”字的完整體現。
上世紀50年代初,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曾描述:“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軸線……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城市有這樣大的氣魄,能夠這樣從容地掌握這樣的一種空間概念。”“中軸線”一詞由此產生。
城市中軸線是一個城市的“脊樑”,北京中軸線凝聚着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澱,是一條有生命的城市主動脈,還可以說是一部京城標準的歷史教科書。
中軸線的方位
古人認爲,在斗轉星移的時空流轉中,唯獨北極星巋然不動,歷代皇帝自尊爲“天子”,必須正對上天——北極星,按八卦圖北子南午,即子午線的方位,確定了中軸線超自然的所在。
建設元大都城的總負責人劉秉忠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的專家。當時他首先準確地測量了子午線,讓都城的中軸線對準永恆不動的北極星爲定位準星,從而也確定了整個都城的方位。
當時子午線與羅盤所指的磁北有一個2°10′的北偏西偏角。我們從測繪的北京城方位與圖框的方向就有這個偏角,圖框是磁北方向,北京城的方位則爲北偏西、南偏東有一點傾斜(注:由於磁北逐年在不斷變異,現已變化爲5°50′)。
另外,還有一個嚴肅而有趣的事是:元大都中軸線再往北延伸270多公里,它的延長線,正巧能直抵元世祖忽必烈的發祥地元上都開平(稍偏東一些)。
清乾隆帝在《皇都篇》中曾寫到北京“上應帝車曰開陽”,並將北京對應北斗七星中的開陽星。這種天地之間的對應關係,不僅是中國古代都城的特徵,同樣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重要特徵。
中軸線的空間特性
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餘年建都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別是自忽必烈把北京積水潭東側選爲新的都城中心點,開始營建大都城以來,中軸線建築羣便伴隨着北京城市的發展不斷擴展,並始終決定着這座城市的佈局和形態。
這條軸線匯聚了五類歷史遺蹟:古代皇家宮殿、祭祀建築、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場所與公共建築,以及中軸線上的道路遺蹟,完美展示了《周禮·考工記》中的理想都城規劃理念。它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王權體制與城市規劃智慧,還記錄了北京城的變遷歷程。
北京城中軸線的空間範圍,一般認爲起始點爲永定門,終點爲鐘樓,全長7.8公里,而實際上起點應該是燕墩,終點應該爲宏恩觀,這兩個古蹟都是元代的建築物,而且都是市級文保單位。因此,中軸線的全長應該是8.3公里,包括中軸線上17項相關的重點建築或羣體,以及中軸線兩側的重點建築或羣體18項,總計可達35項。
我們要了解北京城中軸線,就必須要知曉中軸線與其相關建築,它們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依存關係。
供圖/楊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