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保誠養老2035清盤在即,15只養老FOF年內將同迎“三年大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黎雨辰 北京報道

年內又一隻養老FOF距離清盤近在咫尺。

今年3月18日,中信保誠養老2035三年持有即將迎來“三年之期”,不過其規模表現尚與合同約定的存續規模相去甚遠。

3月7日,中信保誠基金髮布公告稱,如若中信保誠養老2035在三年持有到期日的資產淨值低於2億元,《基金合同》應當終止,將於2024年3月19日進入基金財產清算程序。

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該基金資產淨值僅爲5961萬元。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接近中信保誠人士處獲悉,該基金將大概率走向清盤,由於規模距離2億元的清盤紅線差距不小,公司尚無“保殼”的相關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浦銀安盛養老目標日期2040因爲同樣的原因,成爲了2024年第一隻被正式清算的FOF。2023年則共有7只養老FOF迎來清盤,其中5只基金的離場原因,均是未能達成2億元規模的存續要求。

三年虧損16.21%

中信保誠養老2035成立於2021年3月16日,基金在募集期間認購總金額爲6722萬元。作爲發起式基金,中信保誠同期自購了1000萬元,佔比14.88%。

過往三年來,中信保誠養老2035的認購戶數和份額保持着微幅增長。其中2023年全年,基金份額合計增加了6.2萬份。截至同年中報,基金最新的持有人戶數則爲603戶,與三年前成立之初相比增長56戶。

但從去年年末的規模數據來看,中信保誠養老2035的總規模不升反降了761億元,收益表現的不及預期成爲基金規模下行的主因。

在成立首年,中信保誠養老2035截至2021年末累計獲得了8.86%的回報,卻在2022年開始了長達兩年的收益率波動下行。同時,基金直到2023年8月前仍能在絕大部分時間中跑贏業績基準,然而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市場的兩輪較大回調中,其超額收益也開始持續告負。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15日,中信保誠養老2035成立以來回報爲-16.21%,同類排名173/201。2024年以來,該基金則累計下跌了2.11%。

公開信息顯示,中信保誠養老2035是基金經理李爭爭進入公募行業後管理的首隻基金。李爭爭曾任職於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後於太平洋人壽保險擔任賬戶管理高級經理。2019年6月,李爭爭加入中信保誠擔任投資經理,先後擔任中信保誠養老2035和2040兩隻養老目標FOF的基金經理。

從投資風格來看,在過去一年的震盪市中,出身險資的李爭爭在2023年明顯呈現出了比同類產品更偏穩健的策略。

根據中信研究所在年初一份研報中的測算,在穿透持有基金的持倉後,全市場養老FOF的純債佔比從2022年底的61.21%下降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53.73%,權益類佔比則同期從31.81%上升至2023年三季度的40.02%。

但相比之下,李爭爭在2023年前三個季度,反而持續提升了中信保誠養老2035的債券類配置。

數據顯示,中信保誠養老2035在2022年末配置的債券型基金,其佔總重倉基金規模的比值爲34.78%,穿透重倉基金的資產配置後,債券在重倉基金中的佔比爲40.16%。但在此後的三季度中,這一數字持續上行。2023年3季度末,中信保誠養老2035配置債基佔比55.67%,也是這一數字在基金成立以來首次突破50%。基金穿透後實際投向的債券規模則超過淨值的一半,高達61.26%。

去年四季度以來,李爭爭重新看好權益配置機遇,四季度末,中信保誠養老2035的權益類基金佔比48.62%,接近基金合同在下滑曲線中對2023年權益倉位所規定的、53.6%的比例上限。成立以來的重倉標的中,還首次出現了普通股票型基金,如中信保誠量化阿爾法和交銀醫藥創新等。

四季報中,李爭爭表示,2024年將在科技創新和弱週期復甦之間的尋找均衡。

不過從結果來看,過往一年的投資操作對基金業績貢獻和回撤控制並不顯著。其中,第一大重倉基——中信保誠精萃成長,或成爲讓養老2035的業績受到牽連的關鍵因素。這隻成立於2006年的老牌基金迄今累計實現了538.77%的收益,但在近兩年成爲中信保誠養老的首大重倉基金後,業績和排名均快速滑落。2023年以來,該基金核心配置於電力、國防等成長股,以-15.23%的年收益率排在同類產品的中後部。

清盤後,投資者何去何從?在有關後續措施方面,中信保誠曾在3月15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迴應稱,基金終止後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且不得通過召開基金持有人大會的方式延續,後續具體信息可關注產品公告。

截至2023年年末,個人投資者在中信保誠養老2035中的佔比爲85.62%。記者瞭解到,養老FOF在被動清盤後會進入財產清算程序,期限爲6個月,並在完成清算後,按基金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淨值和份額對持有者進行對應的金額退還。

規模發展遇冷

養老FOF產品的設立目的,是旨在追求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並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成立三、五年後便被迫結束存續生涯的現象早已不是孤例。

據統計,在2023年的公募市場中,共有7只養老FOF迎來清盤,其中5只三年期基金的離場原因,均是未能達成2億元規模的存續要求。今年1月,浦銀安盛養老目標日期2040因爲同樣的原因,成爲了2024年第一隻被正式清算的FOF。

而以主份額成立日期統計,今年還有至少15只三年持有期的養老FOF將同樣迎來持有到期的“規模考”。從去年年末的規模來看,這些基金中超過半數仍在清盤線下,僅有3只基金超過了2億元,包含中信保誠養老2035在內的8只基金規模甚至尚未超過1億元。

相比成立之初,上述15只基金中還有2/3的基金規模都出現了縮水。其中最新規模最大的泰康福泰平衡養老爲9.57億元,但在過去三年縮減了1.28億元。

爲應對清盤危機,也曾有基金公司選擇以真金白銀護盤。記者注意到,成立於2020年12月1日的華安平衡養老目標三年持有混合,在2023年9月30日總規模爲1.3億元,而同年11月,華安基金曾以自有資金分兩筆累計申購了約9000萬元、1.03億份,於年末將基金規模託舉到了2億元以上。

不過對於救盤行爲,華東一家旗下有養老FOF發行的中小型公募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這種操作通常只會發生在公司本身規模較大、且產品規模據清盤紅線也並不太遠的產品中。

“一些頭部機構會將養老FOF作爲重點業務,中小機構一般是沒有那麼多預算的。在目前養老產品屬性高度同質化的市場,養老FOF未來可能會像ETF一樣,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該公募人士表示,“但在過去一兩年,整個公募行業無論大小機構,在養老FOF業務的發展上可能都比較艱難,尤其是零售端。”

截至3月15日,全市場成立一年以上的212只養老FOF基金中,近一年取得了正收益的僅有11只,其中回報率最高的不超過1.3%,而虧損最高的一隻虧了18.89%。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養老FOF以“下滑曲線”的方式約定不同大類資產逐年的投資配比,對倉位上下限的具體規範,一定程度會對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有所掣肘。與此同時,投資者養老投資規劃意識較弱、養老FOF產品投資範圍的有限性、合同機制的完善空間,也成爲現階段制約養老FOF發展的因素。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則指出,目前我國A股市場散戶仍舊佔據主導,投資短期化、情緒化現象較爲嚴重,因此權益市場波動較大,大部分投資者處於虧損狀態。2023年持有權益倉位較多疊加股市低迷,是養老FOF基金收益不及預期的原因之一。

明明表示,但在個人養老金長錢入市後,由於資金長期穩定,預計將帶動A股市場波動降低,形成長期“慢牛”行情,與養老金良性互動、相互成就。而養老FOF由於其持有更多的權益倉位,股市長期“慢牛”對其帶來的拉動效應或更爲顯著,有望成爲個人養老金產品市場中的領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