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寒假補課 何以固化成"第三學期"?
本站教育訊 光明日報報道1月24日,教育部(微博)公佈《2013年工作要點》指出,開展學校減負萬里行活動,規範社會補習機構和補習行爲。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在1月4日下發的《關於做好2013年寒假工作的通知》也明確規定:公辦中小學不得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補課收費,要引導廣大中小學生利用寒假開展好社會實踐體驗活動。然而,假期補課風潮,卻並沒有因此而止步,甚至愈演愈烈,在學生和家長那裡,寒假正在固化成爲“第三學期”。
1月26日,北京市中小學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寒假。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叫停各式各樣的課外補習、培訓、輔導,但孩子們並沒有迎來輕鬆的假期,他們甚至來不及喘息,就匆匆被裹挾到新一輪的學習比拼中,習慣性地開始了“第三學期”的生活。
學生寒假補課忙
北京市某重點中學高一學生小坤,這個寒假一共上了4個課外補習班,分別是新東方的託福詞彙。學而思(微博)的化學、數學和物理競賽班,整個假期都排滿了。北京市平谷區的史女士告訴記者,她女兒上高二,高一暑假曾在培訓機構補習英語,這個寒假也會再去補,此外還會在一位老師家裡補習數學。上高三的謝同學說,記得初中幾乎每個假期學校的老師都會組織補課,現在再沒有這種學校出面的補課班了,但班上幾乎每個同學都報社會上的培訓班,補習較弱的科目。
記者登錄一些培訓機構的網站,看到他們推出的2013年寒假及春季學期的“寒春班”正在火熱報名中,涵蓋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課程,還有高中數理化競賽班,指導學生參加自主招生的高端班等。班級大都顯示名額已滿,或者剩餘名額不多,可見參加補習的學生不在少數。
除了集中進行英語、數學等學科培訓,各培訓機構還有開發和拓展青少年素質的一些課外班,如繪畫班、彩陶/黏土班、硬筆書法班、滑雪營、大滿貫網球營、美食烹飪營、國際遊學營等等,其豐富程度,確實很吸引家長乃至學生的眼球。
補課何以被固化
爲什麼寒假補習如此火熱?學生犧牲假期休息,奔走於各類補習班之間,到底是老師、家長的要求,還是學生自願?
小坤告訴記者,寒假期間他幾乎所有同學都在上課外班,反正呆在家裡也約不到人玩,不如索性去課外班,休息的時候還能和朋友一起聊天。“在我們學校,考試之後大家都會問彼此的年級排名,如果考砸了會被大家嘲諷,這時自己就會想一些辦法,光落實課內的知識肯定沒有辦法成績特別突出,所以就要靠課外班。”在小坤看來,學生都上課外班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他的理由是,考試肯定會考一些沒學過的東西,而且有時候老師進度比較快,這時候上一些課多做一點題也是好的。
謝同學說,記得有一年寒假參加過一個國學基礎體驗班,是在國子監的古殿裡面上課,特別好玩兒,學習古代的東西,並親身體驗。雖然是大冬天,沒有暖氣,但大家都很喜歡,每天相約去上課,也能彌補假期裡的空虛和無聊,課程結束,三五個好朋友一起逛街、吃飯,那個冬天的記憶很美好。
作爲一名家長,史女士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在學校學習就足夠了,不用上任何的補習班,假期就是孩子最輕鬆的時候。她也知道孩子心裡不想補課,但一想到將來的高考(微博),就覺得“還是補補合適”,因爲別人家的孩子都補課,自己的孩子不補,就會有壓力,老怕自己的孩子趕不上人家,“他們年級第一名的都補課,她就更得補了。”史女士認爲,現在這種人人都補課的情況很不正常,孩子太累了,家長的壓力也太大了。
另據記者瞭解,除中學生外,很多小學生的家長也爲他們報名參加寒假託管式學習班,“我們雙職工家庭,工作壓力很大,白天都不在家,寒假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家裡總是不放心,也沒人陪他玩兒,還不如放在託管班,那兒有老師照應,孩子也多,大家一起玩兒,讓他學會如何與人共處。”一位家長表示。
看來,補課不僅是補“課”,還成爲大家在假期的一種獨有的生活方式。
如此補課值不值
相比學生、家長在寒假補習問題上的矛盾和糾結,在校老師的態度,似乎顯得明朗一些。北京市某重點中學初中二年級的班主任劉老師表示,他並不主張在假期裡還繼續加重孩子們的負擔,俗語說“有張有弛”,就像一條橡皮筋,拉得太緊了,就該鬆一鬆,而不是加碼地拉。他還表示,其實社會上補習班講授的內容並不能和他們的教學內容對接,學生家長應避免盲目爲孩子報班。就他所帶班級的情況來說,學生成績的好壞與是否參加補習班,沒有必然聯繫。
當記者問及若無補習班,學生寒假如何安排時,劉老師說,學校會組織學生參加假期社會實踐活動,課題由學生自行選定,自主調查,假期結束後提交實踐報告,希望藉此讓學生深入社會、瞭解社會。但他也提到,現在提倡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如果有同學很喜歡比如樂器、舞蹈、體育等項目,希望利用假期時間拓展練習。當然,怎麼參加,參加什麼,家長要和孩子商量,依他們的興趣而行。
但培訓機構的人卻不這麼想,一位曾在培訓機構當過老師的碩士研究生告訴記者,培訓機構講授的東西,確實是緊扣北京市小學、初高中教材,因爲國家禁止公辦學校教師爲學生補課,但確實有些孩子課堂上學到的東西無法消化,而成績較優異的尖子生又覺得課堂上學的讓他們“吃不飽”,培訓機構恰恰可以滿足各種程度學生的需求。
看來寒假成了“第三學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假期,學校放假,補習班就成了學校職能的替代者,學生在其中不僅是學,還有玩,既是學習場所,也是社交需要。但我們從中還是看到了家庭和更應該承擔這種職能的一些社會機構的缺位。社會是否有充足的公共設施,比如社區運動、娛樂場所,公共圖書館,青少年宮等來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家長如何能處理好工作與照顧孩子在時間和精力上的衝突,是利用假期時間開展親子教育,培養感情,還是忙於事業,將孩子再度送入“第三學期”……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