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趙春山》以「事務性協商」啓動兩岸對話

圖/總統府提供

英文總統擬邀請七大工商團體研商疫後經濟策略。據聞,屆時業者將呼籲政府提出足以承接「九二共識」,且對岸可以接受的新論述,讓兩岸能恢復對話

防疫及振興經濟是目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臺灣當然無法置身事外。談臺灣經濟,總脫離不了兩岸關係。僅管處在疫情嚴峻和兩岸關係緊張的狀態下,臺灣去年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出口仍達1514.5億美元,大幅成長14.6%。陸、港兩地佔我整體出口比重達43.9%,攀升至歷史新高。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業者心知肚明。所謂和氣生財,大家當然都希望兩岸維持好的關係。

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中共因蔡英文總統不接受「九二共識」,片面關閉兩岸協商大門。兩岸只靠隔空喊話傳遞訊息,不免出現錯估和誤判,亦使兩岸關係每況愈下。不僅臺灣工商界期盼恢復兩岸對話,拜登政府最近也釋出同樣的訊息。美國爲她自己的利益,不願捲入兩岸爭議;兩岸則是各有堅持,不惜犧牲共同的利益。

我認爲兩岸若在「九二共識」的爭議中打轉,恢復對話的可能性幾近於零;要民進黨政府找到「九二共識」的同義詞、提出對岸可接受的新論述,也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其實,蔡英文總統早在2016年的就職演說中,就已藉《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一中」和「兩岸同屬一中」做了間接表述;但對岸的迴應卻是先肯定、後否定。我判斷,對岸認爲這是蔡的「自我定位」,並沒有定位兩岸關係,至少沒有像馬總統提出「不會把『一中』表述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臺獨』」那樣的說法。

兩岸能否恢復對話,關鍵在雙方主政者意願。「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意願,就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辦法,而辦法就深藏在歷史的經驗當中

首先,在國民黨執政下,形成「九二共識」的「九二會談」,就是爲了處理兩岸民間交流衍生的公權力問題。目前由民進黨執政,兩岸也可從事務性協商起步。由於時空環境不同,兩岸交流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但說不定民、共雙方能經由今年的「2021會談」,形成更爲與時俱進的「2021共識」。

其次,民共過往也有交手的經驗,並未受到「九二共識」的制約陳水扁2000年執政,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就順利推動「小三通」,並於2003年1月26日,完成兩岸「包機直航」的佳作

再次,兩岸「海基會」、「海協會」的組成,就是當初爲了避開官方接觸而設立的「白手套」,故不應落至目前「已讀不回」的下場。我認爲兩會的功能是「爲人民服務」,應該讓它們動起來!

最後,兩岸智庫經過數十年的交往,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公誼私交,不應受政治因素影響,而有動輒得咎之感。即使智庫背後帶有官方色彩,那又何妨?這樣不是更能夠提供建言,更有落實爲政策的可能性嗎?

從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以來,兩岸政治敵對已造成兩岸民意對撞的惡性循環,網路上充斥打殺謾罵之聲。但調查顯示,在世界多處瀰漫「反中」的氣氛下,臺灣民衆反而是對中國大陸最友善的。如果文化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則臺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絕不少於中國大陸。這不是任何「去中國化」的意圖所能辦到的。

我一直相信,兩岸的問題自己無力解決,要聽別人「說三道四」,那是兩岸執政者恥辱;兩岸非要兵戎相見才能解決問題,那是兩岸人民的悲哀。我要再次提醒,對蔡總統而言,今年(2021)年是與對岸展開對話的唯一機會;否則明年(2022)臺灣進入選季後,她任內的大陸政策將會是一張「傷痕累累」的成績單。對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而言,他或許有較多的選擇空間,在對臺政策的成績單上補白,但將面對一個不介入卻也不會袖手旁觀的美國。

兩岸執政當局目前最大的共識是交流。臺灣推動交流是求生存,中國大陸推動交流是爲發展。我希望,對岸基於民族利益考量,視臺灣生存有利於大陸的發展;臺灣基於民之所欲的考量,視大陸發展有利於臺灣的生存。

(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