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學位服“難產”之謎:是舶來品吹不出中國風,還是來風太多難辨方向?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關於中式學位服的討論由來已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漢服運動最初進入大衆視野的幾件公衆事件裡,其中就有一件就是關於此。

2007年5月至7月,北京大學校內由服飾文化交流協會啓動了一項“中華學位服設計大賽”,這本是一件普通的學校社團活動卻因爲當時漢服運動初興而備受關注。

(2007年5月新聞截圖)

因爲早在2006年,剛剛萌芽的漢服運動積極參與能夠代表國家形象的公衆事件,如08奧運禮服,另一件便是“中國式學位服”的倡議。

(2006年4月新聞截圖)

2007年3月兩會,有政協委員提議應確立“漢服”爲“國服”,同時也有人大代表也提出了三大學位使用漢服。而關於學位服的新聞所用圖片便是漢服運動中所倡議的“中國式學位服”。

所以儘管在新聞裡引用北大團委有關負責人的話說參賽作品“可以漢服、唐裝、胡服、旗袍等爲藍本”,但從後續決賽和展出中看出幾乎都是古裝/漢服。

(2007年7月新聞截圖及圖片)

儘管當時的新聞裡透露出北大不排斥將獲獎作品真的採納爲自己的學位服,但事實上該賽事連最後勝出作品都沒有再被報道過。

當年比北大學子更有行動力的是西安交通大學。200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就直接穿上了同學設計的“自創中式學位服”。

(2007年7月新聞截圖)

同樣的,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的這次嘗試也再也沒有下文了。似乎每一次關於“中式學位服”的期待和討論都是轟轟烈烈的,但我們回頭再看它們的結果又都是戛然而止。其實每到畢業季,中式學位服的聲音依然還會響起,我在後臺也常常可以收到讀者希望我來談談的私信。說實話這事很難聊,除了我聊了不算數以外,還在於我覺得中式學位服其實有一些天然的阻礙是非常難以跨越的,所以這期負面的人可以看成潑冷水,積極的人也可以覺得是粗劣的SWOT分析。

1

設計尺度:

爲什麼要設計學位服?

所謂設計尺度,表面上說的是如何在中式和西式、古代和現代之間作取捨。而“北大賽事”和“西交自創”其實就給了兩種回答,“北大賽事”基本遵循着漢服路線,服裝的基礎是古裝,爲何使其更符合一般人對於學位服的認知和識別,所以依然加了帽子(說法上往往會換一種)。

(漢服運動整理的“中國式學位服”,2006年製圖)

(北大賽事展出服裝,2007年7月新聞圖片)

“西交自創”則是在現行學位服上做改動,當時《華商報》的報道里提到“學校領導也認爲,學位服源於西方,如果將學位服改成徹底的漢唐風格,穿出去後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它是學位服”。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自創學位服,2007年7月新聞截圖)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自創學位服,2007年7月新聞圖片)

(清華大學學位服,網絡圖片)

(中國人民大學學位服,網絡圖片)

而很多人忽略的是,1994年才審定通過的中國現代學位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於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以下稱“94版學位服”)本身也不算是個全盤西化的服飾,也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比如胸前的扣子、袖口的長城圖形、飾邊的牡丹花圖案等。

(94版學位服中的“碩士服”“披肩”“學位帽”)

也就是說,1994年開始使用現行學位服的本身也能算是“中式學位服”。

所以目前很多學校的所謂“中式學位服”,與其說是原創或自創,其實反而更像是對“94版”的延伸變化。比如武漢科技大學2023版學位服,將94版中的袖口“長城”改成了融合“武漢科技大學校門、主樓、謝師亭、沁湖魚宴紋樣”的“海水江崖紋”,其餘變化並不大。

(武漢科技大學2023版學位服)

所以儘管新聞宣傳上提到了“中式風”“非遺”等,但設計仍在94版框架之內。

(武漢科技大學2023版學位服新聞截圖)

如果要拿出另一箇中式學位服的設計來進行取代或部分院校的自主設計,“中式”元素佔比如果少於94版似乎就失去了做這件事的主要意義。

然而,學位服依附於現代教育制度,“是學位有形的、可見的標誌之一”,本質是一種制度服飾,依然需要考慮符合相關規範、與國際接軌等問題,過分漢服(古裝)化雖然更能滿足看客們的期待和學生們的喜好,卻很容易偏離學位制度建設的初衷。

(1921年,金陵女子學院畢業生合影)

(1951年,蕪湖醫院護士畢業照)

(1936年,《師範教育法令彙編》)

而關於中式學位服設計討論裡一直被偏離的重心也在於此,大家過度關注如何通過學位服設計來彰顯中國文化自信、強調中國文化主體地位,而忽略了學位服本身的功能性和意義。

2

中國元素:

如何去設計學位服?

說回很多人關注的學位服設計本身,其實對於“中國元素”的取捨也會有很多矛盾,幾乎漢服領域難以統一標準的問題在“中式學位服”話題上重複上演,且更復雜。

假如使用較爲“激進”(此處無貶義)的漢服/古裝路線,首先就需要面對以哪個朝代、哪個階層爲藍本的問題。

06年的漢服就像《》裡提過的一樣,大家對於古代服飾並沒有分朝代的清晰認知,所規劃的仿古服飾方案可以遵循當時口令簡潔但實體模糊的漢服定義,但在今時今日就有難度了。比如2006年漢服運動某派系主導的“中國式學位服”方案到2022年再度發佈第二稿的時候,即便關於中式學位服的討論更熱鬧了,但設計方案卻乏人關注了。

(2006年版中國式學位服在2022年發佈的第二稿)

(2007年某網友學位服設計)

隨着時間推移,只要大家願意,很容易就能獲取到古代服飾的相關信息,很難在用模糊的單純的眼光去看待了。

比如這兩年一直有網友穿進士服參加畢業典禮的網絡熱點資訊,評論區往往也是一片稱讚聲。

(網絡圖片)

(《徐顯卿宦跡圖》)

(《王瓊事蹟圖》)

但這也僅僅止步於個人行爲,無法上升到學位服更改的高度。儘管我們常將“高考”與“科舉”並提討論,但終究不可完全對應,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教育內核、主導ZF也是完全不同。所以,將學位服替換爲具有強烈封建符號意味的服飾幾乎是不可能的。

服飾是社會的產物,這也意味着,大多數制度性的符號化的古代服飾,除非經過再設計,否則難以成爲學位服的藍本。可是如果要拋棄單一藍本,做成現代人設計下的仿古服飾則衆口難調。

如果選擇較爲“保守”(此處無貶義)的方式,使用經典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風格元素又需要面對時代偏好的問題。前面提到了,94版學位服本身就是加了中國元素的,只不過長城、牡丹、盤扣、織錦緞這些元素在如今的年輕人看來,要麼顯得“過時”,要麼不夠“突出”。

比如廈門工學院2019年的中式學位服,就因爲設計效果和設計元素都不討喜而引發過爭議。

(廈門工學院2019版學位服設計引發爭議)

(廈門工學院2019屆畢業典禮)

如今偏好的是雲肩、馬面裙等,近年看到的對於學位服的設計或穿搭改造都可以看到這些元素.在此之前,呼聲比較高是參照“襴衫”“深衣”去做設計。所以說,誰又能保證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人們對現在的流行不厭倦呢?

(網絡圖片)

3

制度身份:

爲誰去做學位服?

另一個被大家忽視的是,94版其實只規範了博士服、碩士服、校長服,學士服並不在此列(後續有公佈爲學士袍爲黑色,但未成正式文件,也有學校規定爲其他顏色,如《武漢大學學位授予儀式規定》中“學士學位袍爲藍色”),這也是很多學校和學生看似握有大量自主權的原因之一。2007年對西安交大自創中式學位服裡也提到了“另外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於碩士、博士學位服有嚴格標準,是不可輕易改動的”。

(94版學位服)

和很多期盼校服改漢服的聲音一樣,學位服的關注度很大程度來自於本科率的普及,使其成爲大多數年輕網友將“文化包袱”安置到這些自己能接觸到也有一定發言權的領域。

這也使得,學位服設計這個命題儘管是一個系統性工作,但呈現在前臺的,尤其是呈現在網絡上的,就變成了本科生畢業典禮或畢業照片裡穿什麼的“小”問題了、如何能拍出發佈於網絡並向網友有效傳達視覺意圖的畢業照的社交媒體問題……

目前可見的中式學位服設計方案和關注,大多也只停留在94版以外的“學士服”爲重心上。

(2006年漢服運動主導的“中國式學位服”)

(廈門工學院2019版學位服)

雖然如今的年代學位服設計會考慮到學生的喜好,但這終究不是學生的獨秀。94版將“校(院、所)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及委員(或導師)服”合併爲“校長服”一種,已經是一種簡化了。

94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於推薦使用學位服的通知》裡明確提出,穿着學位服的場合應該是“學位論文答辯會、學位授予儀式、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畢業典禮及校(院、所)慶慶典等場合”,“不得濫用”。然而目前學位服的拍照留念功能遠遠大於它本身的禮制服飾的作用,這也是造成目前設計方案主次顛倒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用於典禮等場合,簡化成一種的“校長服”顯然是不夠用的。所以後來學位服將94版中的“校長服”確定爲導師服,在此之上又設立了紅袍紅帽的“校長服”,只不過和黑色學士服一樣並未成出臺正式文件。

(後續補充後的“校長服”“導師服”)

(94版的三種學位服擴充後增加到五種)

很多大學都在典禮上沿用了這個設定,製作上略有改動。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2022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隨手翻翻國內大學的相關儀式,就會發現在網絡討論聲以下的“校長服”們因爲穿着者的身份差異而區分得更爲複雜,顯然與網絡討論狀況呈兩極狀態。

也有學校由於“校長服”的設計實在是更不好看,加上很多校長有留洋經歷,一些學校也會選用94版以外的西式學位服,比如中山大學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服設計更爲簡潔、學位袍更爲寬大,而學位委員會主席袍、導師袍還改動了帽子這個重要特徵,改成了都鐸帽。

(中山大學學位服)

(中山大學學位委員會主席袍、導師袍)

(都鐸帽)

要說這兩種情況的區別,恐怕也只在於各自的話語權了。學生們雖然看似對此熱情極高、積極參與討論,但實際上對改變學位服的推動力有限,即便推動了“改變”這件事也很難掌控“改變”的方向和內容。校長、院長、導師們看似對此沒有投注個人情感,實際上卻是真正掌握主動的一方。

4

穿着禮儀:

如何纔算穿好學位服?

僅僅做好設計是不夠的,接下來就要面對真正現實的問題。設計,在很多時候是見仁見智、各有喜好,最終“毀掉”評價的往往是最終的落地效果。

目前最常見的是面料問題。由於自主設計的學位服,往往需要學校去進行定製,大多數情況下也會作爲畢業禮物送給畢業生,難免就有成本的考量。而且即便是美術類院校,也不見得對目前的市售面料有了解,落地效果糟糕也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湖北美術學院2023年學位服,設計理念上是有新意的,但看新聞中的穿着照片,實在是讓人聯想不到設計方案。

(2023年湖北美術學院學位服方案)

(2023年湖北美術學院學位服)

即便使用一些市售的學位服,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由於畢業典禮在夏季,往往十分炎熱,面料選擇很薄是常態。很多人說起學位服西化的問題時,往往忽略了整個學位制度都是舶來的根本問題,這導致學位授予儀式在中國其實也挺尷尬的。作爲走過場般的服飾,質感與一些租借的表演服類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津美術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

天氣和習慣還會帶來着裝規範的問題,早些年這類問題比較突出。儘管94版裡明確提到了“附屬着裝”,應該內搭白色或淺色襯衫、深色褲子/裙、深色皮鞋,扎領帶/領結,但在很長時間裡大學生們並不具備這個置裝條件,而給本科生舉辦學位授予儀式也不是所有學校必備的,所以T恤、熱褲、牛仔褲、涼鞋在學位服畢業照裡都十分常見。

但是近年學生們的條件越來越好了,學校也開始重視具有很好宣傳效果的畢業典禮,加上學生們也有拍照發布社交網絡的需求。儀式化的情境下,學生們願意主動去準備這些附屬着裝,瞭解着裝規範。

而“中式學位服”這個議題也開始轉由很多學校層面推動,也是希望對學校有更好的形象確立和類似品牌宣傳的效果。比起94版這樣的全國規範而後“打補丁”的做法,學校從自身特點出發,不論是設計尺度的把握、中國元素的提煉、制度身份的完善等,都更容易平衡和顧全,最後通過學位授予儀式和學位服一起成爲學校教育水平、教育特色的具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