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面對疫苗焦慮與特權民憤問題

社論

越來越多新冠肺炎確診與死亡的病例出現,許多人開始感到死亡的陰影正在逼近,希望儘快打到疫苗,但對多數人而言,恐怕要等到7、8月才輪得到,因而對近日一再傳出的特權施打亂象深感憤怒。政府不應只是喊話叫民衆乖乖排隊等候,卻冷眼看待民衆對疫苗焦慮的現象,任由社會對立與妒恨的情緒蔓延。

一位電視臺攝影師猝死在臺內廁所,死後確診立刻引起媒體恐慌,要求將第一線記者列入優先施打對象;民意代表也紛紛爲各種行業請命,許多行業自認爲接觸病毒機率大,要求優先接種疫苗。地方首長也爲未納入優先施打順序的高風險行業請命,臺中市盧秀燕就認爲,殯葬業、媒體業、保全業、基層防疫鄰長、義消、義警義交及交通人員等,爲維護社會秩序也面臨相當大的風險,應納入優先順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出並數度修改接種疫苗順位,過程中未曾徵詢社會意見,完全黑箱作業,民衆當然會懷疑排序是否公平,更擔心因「被插隊」而失去及早注射的機會,因而產生不滿與焦躁的情緒,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雲林縣張榮味、因失言造成牛肉麪之亂而下臺卻又很快復職的行政院顧問丁怡銘,紛紛被爆料打特權疫苗的名流名單,引起社會反彈。臺北市心肝診所也傳出特權爭議,更爆出施打特權疫苗名流名單,相關人面臨社會壓力紛紛出面道歉。網路獵巫不斷暴露疫苗特權事件,引爆社會對立。總統蔡英文雖一再向民衆喊話「輪到你,再去打」,但效果有限,無法解決民衆的疫苗焦慮與對疫苗特權的憤怒。

充分供應讓人民有選擇

民衆對疫苗焦慮的根本原因,還是政府疫苗採購不力的問題。如果疫苗採購數量充足,民衆可以根據本身需求自行選擇接種的疫苗品類,接種順序和時間上也不過是幾周的差別,這一切的矛盾與擔憂都不會發生,民衆自然會耐心等待。民衆的疫苗焦慮不僅在時間上漫長的等待,還有對疫苗選擇有限的猶豫。之前由於AZ疫苗在許多國家傳出血栓副作用,紛紛叫停。現在疫情惡化,且疫苗不足,民衆選擇不多,但總是多一層顧慮。再者,依照目前政府採購的數量與接種順位,許多民衆可能必須接種國產疫苗。國產疫苗雖然傳出第二期解盲成功的好消息,但完全未進行第三期試驗,是否安全有效,民衆仍有疑慮。

解決民衆對疫苗的焦慮與猶豫,根本之道還是在擴大采購,讓國人不但可以儘快接種,還要能有選擇權。今年2月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曾承諾民衆可以自選廠牌,至今不知是否仍有效。另一個解決方法是研究開放疫苗混打,目前一些國外研究認爲可行,加拿大已經公佈可以混打疫苗,南韓也在進行評估中,在國際疫苗來源不穩定的情況下,疫苗混打也不失爲一種選擇。

公費疫苗的優先順位爭議四起,應重新檢討。以加拿大爲例,加拿大疫苗注射資格順序由獨立的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NACI)提出。他們並非基於職業別排序,而是依據「道德、公平、可行性可接受性」(EEAF)框架,排序基於:一、人羣的風險評估,考慮到暴露風險、傳播給他人的風險、重病和死亡風險,及疫苗在重點人羣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疫苗供應情況;三、疫病傳染流行情況。依這套標準,各級政府排定施打順序,分類簡單,大多數民衆都是按年齡施打。遊民醫療資源不足的原住民居住地都列在優先之位,因爲考量到醫療倫理公共衛生及社會運作等因素,民衆多能接受。

防疫多些科學少點政治

非本國籍移工高齡照顧者並未在國內優先接種疫苗之列,值得檢討。許多外籍高齡照顧者不但本身容易受到感染,更容易將病毒傳染給其他高齡者,臺灣這波出現像新加坡一樣的移工羣聚感染,也出現老人安養中心嚴重感染死亡事件。政府應從受害程度與維持產業正常運作的角度,將這些人納入考量;如果力有未逮,應考慮讓企業或民間團體引進疫苗,自力救濟。

縣市疫情狀況不同,有的縣市已經出現數日加零,各地卻一樣執行3級警戒,而且進行搶疫苗大戰,不但影響民衆生活,也造成民心緊張。政府應該視各地區疫情狀況,在警戒分級與疫苗分配上更多科學,更少政治。臺灣民心已浮動,怨氣沖天,政府要小心行事,儘速撫慰民怨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