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可以向安倍學習的事
安倍晉三首相帶領日本從平成走向令和,創下連續在位最久紀錄後,以慢性大腸潰瘍痼疾爲理由宣佈辭職。安倍去職意味日本政壇「安倍獨大」時代的終結,新任首相的首要任務,是持續帶給日本國民安定感,在明年的國會大選中取得民意授權,延續自民黨政權。
在新冠疫情及前法務大臣河井克行醜聞衝擊下,內閣聲望下挫至3成左右,安倍此時下臺,是對自民黨最佳的權力佈局。當前日本面臨美國政局混沌未明、美中對立白熱及日本經濟陷入史上最大單季衰退等難局,政局動盪不是日本國民所樂見。
因此,安倍請辭後,日本共同通信社最新民調顯示,內閣支持率暴增近21個百分點,56.9%的高支持率,某種程度代表日本國民對安倍執政的肯定及對未來日本政治的不安。
不必緊抱美國大腿
在辭職的記者會上,安倍細數北韓綁架日人懸案、日俄和平條約、修憲、北方領土、終結通縮、少子高齡化、東京奧運及新冠疫情等未能克盡全功的施政,此應是安倍留下的遺憾。安倍雖創下連續在任7年又8個月,打破其叔公佐藤榮作的紀錄,但不似佐藤首相在歷史留下從美國手上成功取回琉球行政權的事功,安倍面對前述8道難題,無功而返。
然而,看似無顯赫政績的安倍首相爲何能贏得民意的再三肯定?其實,安倍任內爲人津津樂道的「安倍經濟學」並未解決日本結構性經濟衰退問題,「強大日本」亦未成爲事實,但「安倍經濟學」絕非一事無成,內需經濟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使年輕選民在國會大選中相挺,亦安然挺過兩度調漲消費稅對執政的衝擊,爲少子高齡化下的日本社會福利增闢財源。
相較於內政,安倍在外交的表現更爲亮眼,不僅在歐巴馬時期的「再平衡」中扮演稱職的角色,面對將同盟視爲交易的美國總統川普亦能發揮「款待外交」手腕,與其建立私人的情誼,深化美日同盟。惟面對漫天要價的川普,安倍並非事事投其所好,緊抱美國大腿,換取川普的青睞,而是藉勢改善對中及對俄關係,在美、中、俄的大國博弈中,維繫動態平衡,拉住日本的安全,並摸索岸信介、佐藤榮作等先人所持之「自立外交」路徑,在區域多邊合作中,適時替補川普退縮後留下的空間,提高日本在印太地區的存在感。
面對難解的釣島爭端,善後因「國有化釣魚臺」所導致的日中關係惡化,安倍重開對話,建構「海空聯絡機制」,避免雙方擦槍走火。日、中共同存在於釣魚臺爲「國有化」鈞島後的新現狀,但誠如首相官邸人士所言,「即便如此,也只能與經濟大國中國相處下去」,製造衝突不是應對中國的方法。
其實,安倍爲保守色彩鮮明的政治人物,在上臺之初,更有媒體以「右翼」指稱其政治立場,在日中關係深陷谷底之際,沒有人看好安倍能有效打開與北京的關係,但安倍清楚拿捏治國與個人政治信仰間的分際,未因意識形態侷限施政,透過不參拜靖國神社及藉國際多邊對話機制,向中國拋出善意,終究實現「首腦外交」,2017年以來,日中關係從破冰到升溫逐次改善。2019年中國近千萬人次赴日觀光,不僅爲日本創造可觀的觀光內需,更助益中國人對日觀感改善,支持日、中友好。
政治上,安倍不吝與自民黨內盟友分享權力,不論在內閣或黨的人事佈局皆不乏右派人士的身影,但渠等言論未構成對中外交的制約。身處美、中博弈,安倍不討好右翼支持者,清楚如何以國益爲念,領航日本趨吉避凶。
安倍在內政及外交上的平衡之術,雖無法解決棘手的國政難題,卻足以帶給日本國民安定感,此爲成就安倍長期執政的關鍵。「安倍政治學」爲實現主義右派政治手腕的展現,符合以戰後世代爲主體的日本社會對政治的務實期待。
全球化下的國際政治,不似冷戰,以意識形態畫定楚河漢界,將彼此推向零合式的競爭。近日,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在立法院的「友臺」言論,國人及大陸無需將其解讀爲背書「臺獨」或放棄「一中原則」,此如同安倍能在「親臺」下「友中」一般,國際社會不必在兩岸間取捨,兩岸自可跳脫統獨,走出對立。
日本與臺灣的政治環境雖不盡相同,但具若干符節之處,與安倍首相好交情的蔡總統若能從「安倍政治學」得到啓發,其所餘任期仍有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