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敬告民進黨 莫忘福禍相倚

中時社論

公民投票結果民進黨全勝,綠營人士歡天喜地,但正如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選舉制度下,任何政黨都不可能獲得民意全面支持,如果民進黨因一時擊退在野黨逆襲就樂昏頭,變得更霸道,更恣意妄爲,必將遭民意反撲,招來報應。

竹竹升格搞自肥

這次公投結果必須細細解讀。民進黨近兩年前在總統與立委選舉大獲全勝,繼續全面執政,顯示其基本盤遠大於在野黨,再利用行政資源鋪天蓋地宣傳與動員,照理此次所獲公投得票應優於選舉得票。但是,就正反方得票差距來看,在四項議題中,同意比率最低的重啓核四,其得票數與不同意相比爲89.3%比100;珍愛藻礁,同意比不同意爲93.7%比100,而反萊豬同意比不同意爲95.2%比100,公投綁大選同意比不同意爲96%比100。根據近期各項民調,近年民進黨的政黨認同度高於國民黨8至10%之間,在在顯示,民進黨基本盤並未擴大,至少並未動員出來。

再與2020年區域立委選舉得票數相較,當時泛藍(國民黨與民衆黨合計)、泛綠(民進黨、時代力量、基進黨合計)之比爲91%比100。這回公投被執政黨操作爲政黨對決,但不同意票並沒有因爲這種操作而上揚,比立委選舉的支持率明顯下滑。如果說投不同意票等同支持綠營,則民進黨應該黯然神傷。

公投原本是人民對公共政策的意見表達,但被操作成政黨對決之後,死忠派的效忠性表態成爲投票主力。這次同意票與不同意票的分佈,民進黨仍是靠南部鐵票區取勝,濁水溪以南與宜蘭都是四項不同意高於同意;其餘則輸給正方。新北市因地緣關聯而使核四案反對多於同意,理所當然,其他三項都是同意多於不同意。

北部地區的民衆平均教育程度與民意多元性都高於南部地區,自主性較高,對政治宣傳的免疫力較強。因此,「南綠北藍」的投票結果不僅反映民意的政黨認同差異,同時也顯示民進黨政府扭曲性與愚民性的反宣傳並未全面奏效。

民進黨若因大盤過關就洋洋自得,甚至樂昏了頭,更不把民意看在眼裡,驕狂心理作祟下,執政將更加唯我獨尊,更趨向本位利益,權力行使也將更加霸道。比如,強推新竹縣市合併升格案,其出發點並非國家發展的需要,也不是國土區域規畫重新佈局,完全是選舉利益的考量,想在2022地方公職選舉獲得最大利益。民進黨毫不掩飾地搞自肥的升格案,心中完全沒有國家整體發展的規畫,有的只是柯文哲市長說的,「每天都在想選舉」。

在野聯盟抗惡獸

如果真心爲臺灣國土未來的發展着想,就應先啓動《財政收支劃分法》的修正提案,並讓行政院提出相關配套規畫,而非急着將《地方制度法》送進立法院。至於這次公投有兩項涉及能源政策,民進黨政府偏執反核,鑄下臺灣缺電的危機,已有數位企業領袖斷言明年一定缺電,還說民衆「既然做了決定就不要抱怨」,其實供電無虞是政府的責任,如果只因公投過關就把錯誤的政策執行到底,就是完全不負責任。

這次公投結果,主要是反映綠基本盤大於藍,民進黨人卻將其解讀爲信任投票過關,大政方針獲得民意認同,施政風格得到民衆肯定。這完全是一種擴張性的解釋,過度推衍,曲解民意。在野黨確實企圖藉着公投集結對民進黨的不滿,卻因實力不足、策略失當而功敗垂成,但在野黨的挫敗不代表執政黨就可以胡作非爲。

明年地方公職選舉,民進黨如何翻轉基層實力不足的現況?兩年後總統與立委大選如何維繫全面執政局面?無一不是嚴峻考驗,如果對民衆愈益不滿威權執政與偏誤政策的心緒不能善加應對,對於「抗中保臺」路線引發兩岸戰爭的危機不能有效緩解,終將遭受民意反彈。

這次公投顯示民進黨民意基礎深固,國民黨持續弱化,在野黨需攜手合作共同監督、制衡這隻權力巨獸。如果不能即時形成在野聯盟,並與民間力量結合起來,協同一致行動,斷難將民進黨拉下馬來。現在是在野政黨謀求合作的開始,務必設法談妥明年地方公職選舉合作方案,形成以「藍白合」爲主軸的在野聯盟,先求分享地方執政權,再共享中央執政大權。在當前處於弱勢的困境中,在野黨沒有各自打算盤的權利,只有和衷共濟纔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