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需要一個與民進黨不同的政黨
中時社論
國民黨主席選舉將於9月25日投票,這次改選出的黨主席將帶領全黨與所有支持者共同迎接今年底的四大公投、2022地方大選、2024總統暨國會大選等重大挑戰,政治攻略非常重要,責任備極艱鉅;但並不令人意外的是,作爲最大反對黨的這次黨魁選舉,呈現的卻是一種外弛內張的狀態,並沒有得到支持者,乃至廣大社會應有的關注。何以致之?民衆看在眼裡自有感受,其深層的原因,國民黨菁英必須面對。
如何贏得2024執政權
外弛內張原本的意思是,表面上看似輕鬆、和緩,實際上卻是緊張、急迫。國民黨主席選舉外弛爲真,內張卻是虛;由於社會不重視這場選舉,無法形成外部壓力督促改革,內部的較勁只是茶壺裡的小沸騰,連風暴都還談不上。這種封閉系統裡的自我廝殺,只能滿足特定結構下的黨員自嗨,無法得到更多社會大衆的認同與感動。
民進黨執政敗德失能,民怨四起,今年底四大公投及明年九合一地方大選,國民黨應能獲得不錯的成績,但2024年的總統大選,很可能還是照着2020選舉模式先盛後衰,最後一切白搭。道理很簡單,地方選舉可以靠執政黨執政失敗翻盤勝選,中央大位卻必須提出明確的主張、博得民衆的信賴,才能夠當選。國民黨要先能知己知彼。
兩岸的政策路線,是影響臺灣生存發展、超越不同世代、重中之重的頭號議題,無論是選戰中的攻擊或防守,乃至執政後的進退拿捏都無法迴避。臺灣民主化已20餘年,歷經各種改革變化、比較融合,在政經社文等層面的治理邏輯,政黨間其實歧見不大,最大的不同在兩岸政策路線,這也是國、民兩黨最大的差異。
當前兩岸關係失敗,官方斷絕對話互不往來,民間相互仇視誤解,觀光客中斷,庶民生活遭到重創,兵兇戰危更使臺灣成爲全球潛在最危險的地區,這主要都是民進黨一味的抗中反中、過度親美的政策所造成,這正是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應該對外強力說明,並宣示未來如何明確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兩位較有機會當選的候選人,只強調「我更有能力帶領國民黨幹掉民進黨」的宣示,缺少了對臺灣未來大局與整體願景更宏大、更深遠的擘畫。
兩岸論述與治理能力分高下
兩黨在內政上,一比政策訴求,二比實際表現,三比人才魅力。這其中,民進黨因執政固然享盡優勢,卻也揹上包袱,用人唯親、特權橫行、雙標霸道等所作所爲,民衆早就領教多矣,毋庸多言。而國民黨雖然中央在野,但在地方執政上卻有不少表現出色的首長。在人才魅力方面,這固然是民進黨的傳統強項,但在執政暴露缺點與「蔡蘇體制」的壓抑下,也很難再說領先國民黨多少。因此,兩黨還是要回到兩岸路線的論述與治理能力上,真正分個高下。
歷經2020年大選的慘敗,加上在美中戰略性對抗與民進黨反中操作的衝擊下,國民黨似乎染上「恐共」與「懼紅」的病毒,只要提到兩岸議題,不自覺就退縮保守,能躲就閃,更別說能理性思辨、據理力爭了。
但國民黨和自己的歷史切割得掉嗎?臺灣不需要一個與民進黨不同路線,主張兩岸和平的政黨嗎?兩大政黨一致主張兩岸分離,對臺灣安全有好處嗎?
國民黨曾是兩岸破冰的主導方,解除戒嚴、終止動員戡亂後,先在1991年制定《國統綱領》,隨即在1992年和大陸達成兩岸關係諒解性的共識,后冠上「九二共識」之稱,1993年順利舉行辜汪會談,搭起官方交流平臺,爲兩岸交流開創新頁。在92年的共識基礎上,纔有扁政府的小三通與馬政府的大三通及ECFA,使臺灣經濟能夠持續繁榮,這是國民黨一段輝煌的歷史。
如今時移勢轉,主客觀環境不可同日而語,但民進黨過去4年軟臺獨的策略操作,加上美中走上修昔底德陷阱,美國積極操作檯灣加入印太戰略遏制中國成長,臺海戰爭風險已成爲不可逃避的事實。爲兩岸人民好,臺灣不能只有一種「反中唯獨」的政黨,應該有另一個政黨來推動兩岸理性對話,讓臺灣的未來有多元的選擇。這個願景,是國民黨主席應該承擔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