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蔡元培會怎麼看臺大和陳明通

社論

距今106年前,1917年1月9日這一天,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作了一場重要演講,他所談的大學教育有三大宗旨:「抱定學術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仍是今日大學教育應奉行的理念。然而今日重讀那一篇演講,卻令人感到汗顏不已。它所針對的批評,竟有如在指着今天的臺灣,尤其是今天的臺灣大學。更明確的說,在處理陳明通與論文抄襲事件上,臺大實在是做了很壞的示範。

校園充滿政治色彩

蔡元培開頭即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敗,以求學於此者,皆有做官發財思想,存於胸臆,故畢業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蓋以法科爲幹祿之終南捷徑。因做官心熱,對於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將來畢業,有人提攜也。」

蔡元培所處的是中國開始有大學的啓蒙年代。北京大學是從「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培養官員的學堂改爲現代性的大學。因此他要讓大學回歸學術本位,以研究學問爲根本精神,擺脫官本位的思考慣性,建立學術尊嚴。他說,外人常指摘北大腐敗,正因爲在北大求學的人,都有「做官發財」的思想,所以畢業於預科的人多想要進入法科,因爲它是升官發財的捷徑。

這樣的批判,用來形容今天的臺大,是不是很精準?今天中華民國的幾任總統都出自臺大,而諸多官員皆從臺大借調,要不就是由臺大轉任,而有些臺大學生在校內就熱衷於學生會,參加選舉,說是爲了校園民主,但實際上卻是充滿政治的色彩。

在上一任臺大校長選舉過程中,有些學生標舉「抗中保臺」的口號,要校長候選人表態,結果逼得以學術中心的校長候選人,只能說出「一定拿起槍保衛臺灣」,這樣失去學術報國之精神,而只有政治表態的學人,是臺大應有的脊樑嗎?這些學生,是不是在爲未來的政治鋪路,向某一方輸誠表忠呢?

蔡元培的批判也正中陳明通的病源。學生不問教師的學問深刻與否,卻問其官階大小,以便未來畢了業「有人提攜」。這樣的風氣瀰漫在大學校園,請問學生要如何安心做學問,提升大學的素質?更荒唐的是:指導教授也未依學術倫理處理指導的論文,反而依學生的官位,幫忙做論文大綱,甚至放任抄襲,一路掩護過關。這樣的風氣,在一百年前被蔡元培大罵是「腐敗」,現在呢?

臺灣教育一頁痛史

臺大對陳明通的處置,令人難以苟同的地方,正是在此。前任校長管中閔針對大學校長遴選事件,寫出《大學的脊樑》一書,期望大學維持應有的風骨,維護學術倫理之際,臺大校級教評會卻做出與社會期待落差甚大的決定。

明明前新竹市長林智堅、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被指控論文抄襲,經臺大審定後,國發所的碩士學位雙雙被撤銷,兩人的指導教授、前國安局長陳明通也被檢舉涉學生論文指導不周。但臺大校級教評會卻決議「陳明通確有指導不周等違失,但情節未達應解聘程度。」而教評會給予陳明通的三項懲處,包括要求陳明通「不能歸建擔任教授職、不能再申請延長服務、也不得再聘任爲臺大的兼任教師」,卻顯得不痛不癢。用立委王鴻薇的說法,陳明通過關了,由於沒有解聘,他依舊可以用臺大退休教授的名義,爽領退休金。

違反學術倫理者仍得爲退休教授,這是否意味着他指導下的抄襲案是臺大可容許的學術倫理?這是臺灣第一流大學應有的規範嗎?我們如何教導未來的學生,一個不抄襲而獨創的學術,纔是研究的核心價值?

臺大校級教評會一定有許多政治考量,臺大學者有太多曾任過官員的教授,可以「官官相護」了。校級教評會做這種決定,或許不令人意外。但真正令人痛心的是:臺大教授們,你們如何對得起自己的學術良知?你們如何對未來的臺大校史交待?這是臺灣大學的脊樑嗎?誰來維護大學的脊樑?這真是繼管中閔事件之後,臺灣教育的一頁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