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新學期少一週 有助學生彈性學習
國立中山大學首度規畫第18周「不上課」,以「17+1周」彈性授課作法,讓學生們不被現有的學制捆綁,擁有更多自主學習時間。(中山大學提供/洪浩軒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宣佈2項重要變革,除了受到疫情影響決定這學期延後至9月23日開學外,更首度規畫第18周「不上課」,以「17+1周」彈性授課作法,讓學生們不被現有的學制捆綁,擁有更多自主學習時間,以利接觸更多領域的學習機會。
根據統計,美國哈佛大學每學期16周、麻省理工學院15至16周,亞洲一流大學如韓國首爾大學16周、新加坡國立大學15周,而臺灣的大專校院每學期則多達18周,爲全球最長。中山大學教務長林伯樵表示,首度實施「17+1周」彈性做法,讓學生選擇跨域修習微學分工作坊、數位自學課程,或可銜接出國交換學習、業界實習等,鼓勵學生更積極探索自我,甚至規畫提早畢業。
林伯樵指出,彈性調整學期長度也有利學生接軌國際,如國際企業實習規畫、國際學制轉換銜接等,使學生更具全球競爭力,但縮短學期長度的同時,也必須調整教學模式,以確保教學品質。
中山大學表示,雖然學期少了一週,但學生們獲得的學習並不會因此減少,在老師授課方面,必須把原本18周的內容作調整,濃縮重點讓學生們完整學習,主要是想讓學生們採取國外自主學習的方式,主動安排生涯規畫並朝着自身目標前進。
至於會不會擔心學校縮短學期,導致沒有規畫的學生將此變革視爲提早放假?中山大學認爲,參照國外大學做法,學期都只有15至16周,且大學生基本都已經成年,若強行逼迫學生到校上課,但卻無心學習也沒任何效果,採「17+1」的彈性做法主要是想讓學生更靈活運用時間。
中山大學強調,校內教學單位已同步規畫舉辦多元、跨域的微學分工作坊,包括共學羣相關活動、西灣國際沙龍、英語學習輔導角落、職涯講座、程式設計工作坊、創新創業工作坊等。在數位自學課程方面也已實施多年,由各學院推薦學生修習國際知名線上教學平臺的數位課程,目前已推薦55門數位課程提供學生跨院自主學習,學生修習通過後,可採認畢業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