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GDP差距爲何持續擴大?因爲一邊刺激供給,一邊刺激消費

內容提要:

隨着中美公佈二季度數據,我們發現兩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從2021年開始,持續擴大。這一段時間我國實施了貨幣寬鬆的刺激措施,美國實施了加息縮表的緊縮政策,但我國的刺激措施並未帶來經濟加速。爲什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有效,我們央行的貨幣政策失效?

一、隨着中美公佈二季度數據,我們發現兩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從2021年開始,持續擴大。

上週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在美國消費者支出的推動下,全球最大經濟體第二季度的增長超過預期,而第二大經濟體則在資本外流、民營投資萎靡不振、國內消費低迷、房地產和地方隱形公共債務風險化解等問題的衝擊下,增長趨緩,與經濟實際狀況密切聯繫的稅收收入則轉頭下跌。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去年前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差距再次擴大。按不變價計算,2023年中國GDP增長5.2%,似乎明顯超過了美國的2.6%。但購買力都表現爲現價,所以考慮到通貨膨脹,2023年中國的名義GDP增長率只有4.6%,是近30年來的最低水平。但美國的名義GDP增長率達到6.1%,反而超過了我國。

在疫情之前,林毅夫、張維爲等人一直認爲,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快就能超過美國。特別是林毅夫,多次預測中國經濟規模將超越美國,但是每次快要到其預測時間點之前,他一看差別還挺大,就會馬上將其預測的時間推遲,公佈新的超越時間。

林毅夫曾在2005年預測2015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不過2015年我們的GDP爲11.01萬億美元,只有美國的59%。

2009年林毅夫再次預測中國將在2020年成爲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事實上2020年我們的GDP爲14.7萬億美元,爲美國20.9萬億美元的70.3%。

2018年林毅夫再次對中國GDP超過美國的時間的進行預測,並將其預測的時間從前一次的2020年推遲到2026年。不過2023年中國GDP爲17.89萬億美元,爲美國的65.4%,到2026年只有3年,這3年即使美國經濟停滯爲0增長,我們每年也要增長15.2%才能趕上。顯然,這是絕無可能的。

實際上,2024年上半年,中美的經濟規模差距還在繼續擴大。上半年中國GDP名義增長4.1%,比美國的5.6%低了1.7個百分點。GDP爲8.69萬億美元,僅爲美國14.1萬億美元的61.6%。已比巔峰期2021年的79.9%,下滑了18.3個百分點。

二、這一段時間我國實施了貨幣寬鬆的刺激措施,美國實施了加息縮表的緊縮政策,但我國的刺激措施並未帶來經濟加速。

中美經濟規模差距擴大的這一趨勢,不僅令林毅夫、張維爲等人的經濟學專業知識飽受質疑,也令很多人迷惑不解。

因爲,中美經濟規模的差距從持續縮小到反轉擴大,發生在疫情期間。從2021年底開始,我國爲了刺激經濟低迷,持續降準降息、增印貨幣、推升債務、補貼生產和出口,實施了持續的貨幣寬鬆和積極財政政策。而美國從2022年3月份開始,爲了冷卻經濟過熱,打壓高通脹,實施了退出疫情補貼,加息縮表,收回流動性,降低負債率等措施。

按照經濟學常識,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措施,一般會帶來經濟由冷轉熱,GDP與消費增速提高和通貨膨脹升高的後果。而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措施,一般會帶來經濟從熱轉冷,GDP和消費增速回落,通貨膨脹也隨之回落的後果。

這期間,中國的政策利率5年期LPR從2022年1月份的4.65%下調了6次至3.85%,降息0.8個百分點。美國的基準利率從0.25%加息了11次至5.5%,加息5.25個百分點。

這期間,中國流通中的M2從2022年1月份的243.1萬億元,持續增加到2024年6月份的305萬億元,2年半來累計增加了25.5%;

美國的M2從2022年1月份的21.65萬億美元,減少到2024年6月份的21.02萬億美元,減少了2.9%。

從債務率來看,騎牛研究所根據美聯儲和人民銀行的分部門債務餘額數據,以及按上半年GDP推算的年化經濟規模計算,2021年底中國的宏觀槓桿率爲274.8%,到2024年6月上升到307.5%。2021年底美國的宏觀槓桿率爲280.8%,比中國高6個百分點;到2024年6月下降到251.2%,比中國低56.3個百分點。

從兩國不同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的結果來看,中國的經濟規模GDP,從2021年的114.92萬億元,可增加到2024年的131.1萬億元,3年GDP的名義增速預估可以增長14.1%,年均增長4.5%;美國的GDP,從2021年的21.15萬億美元,可增加到2024年的28.81萬億美元,3年GDP的名義增速預估可以增長30%,年均增長9.1%。

從2022-2024年GDP名義增速來看,中國GDP的名義增速在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中,增速不僅沒有提高,反而越來越低,2022年爲4.8%,2023年降低到4.6%,2024年上半年繼續回落到4.1%。貨幣與財政政策刺激的效果完全沒有顯現。

美國的GDP名義增速在加息縮表中按照貨幣政策的預期,倒是持續回落了。從2022年的14.9%、2023年的7.5%回落到2024年上半年的5.6%。

從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漲幅來看,我們的寬鬆貨幣政策沒有推動物價漲幅上升,反而導致了物價漲幅回落。2022年CPI月均上漲2%,2023年月均漲幅回落到0.2%,2024年上半年回落到0.1%。

美國的加息縮表貨幣政策對通脹的打壓效果明顯。月均CPI漲幅2022年爲8%,2023年回落到4.1%,2024年上半年回落到3.3%。

三、爲什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有效,我們央行的貨幣政策失效?

從上述描述貨幣政策的金融數據和描述經濟結果的統計數據的對比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觀測到,美聯儲的加息縮表緊縮政策,效果明顯。從金融指標看,利率大幅提高,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債務縮減,這是典型的貨幣緊縮狀態。從統計數據看,GDP的增速和CPI的漲幅,都在緊縮的貨幣政策中明顯回落。但並未出現一些人預期的經濟衰退的苗頭,因爲上半年5.6%的GDP名義增速和6月份3%的CPI漲幅顯示,美國的經濟仍然較爲強勁。

需要承認,我們降準降息的寬鬆貨幣政策,看不到正面效果。從金融指標看,利率明顯下降,流通中的貨幣大幅增加,債務繼續推升,這是典型的貨幣寬鬆狀態。但從統計數據看,理應增加的GDP的增速和CPI的漲幅,伴隨着貨幣寬鬆雙雙回落,至今還未看到經濟回暖的信號。上半年稅收下降5.6%,6月份CPI漲幅回落到0.1%,6月份的家庭部門和企業部門的新增債務和新增存款均大幅下降,製造業PMI連續3個月處於衰退區,6-7月服務業和建築業PMI也持續回落,經濟在貨幣寬鬆2年半之後,居然出現了明顯的下行信號。

一邊貨幣措施明顯有效,9月份將從加息週期轉入降息週期;一邊經濟趨勢與貨幣、財政政策的目標背道而馳。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重要的因素是,美國的經濟增長模式爲消費驅動型,貨幣和財政政策緊盯消費端。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爲投資驅動型,貨幣和財政政策緊盯供給端,即使在語言和文字上表達了越來越多的刺激消費的字眼,但最後的具體的貨幣和財政措施,最後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政府、企業、投資、生產和供給。

從疫情來臨初期開始,美國就押寶在直接刺激消費上,通過財政增加負債,以疫情補助的名義直接發放現金,然後對困難羣體輔以減免債務,美國通過消費者在汽車、家居用品和傢俱等商品和服務上的支出增加,刺激物價上漲,向企業發出來供不應求的信號,刺激企業增加投資、擴大勞動崗位,實施擴大再生產。即使美聯儲將基準利率加到5.5%,並維持了接近一年,也沒有熄滅積極消費刺激投資的火焰。

而我們一直以不養懶人的非人性理念,拒絕直接向家庭部門支付現金,而是通過降準降息、產業和出口補貼的形式,刺激政府、企業增加債務,投資項目,擴大產能,增加供給,增加出口來推動經濟增長。這種依靠債務推動投資,依靠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忽略了國內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內生作用,也高估了海外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增長,最後導致了債務增長,供給擴大,擠壓增加,風險加劇的後果。

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7%,其中6月份零售額僅增長了2%,是自擺脫疫情限制以來的最低水平。與2023年報告的7.2%相比,與疫情之前的9%以上相比,上半年的消費者信心顯著下降。

不少人將我國的經濟疲軟歸咎於房地產泡沫破滅造成的負面財富效應,這是極爲片面的。因爲這只是經濟疲軟的表現形式,而非導致疲軟的原因。

實際上,消費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消費與供給兩頭都在市場,能夠通過市場達到自然的平衡。但投資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一頭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一頭處於市場中,互相之間語言不通,信號阻隔,非常容易導致供給與需求的失衡,從而造成了增長仍然依賴於投資和出口,家庭消費受到結構性抑制的麻煩局面。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