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髮生矛盾,爲何有人認爲美國勝率大?外國專家指出5個假設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中美關係日益緊張,美國國內不少人堅信,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必勝”是定局。

從冷戰到海灣戰爭,美國在各個領域的實力似乎從未被撼動過,這讓許多美國人對未來的中美競爭充滿信心。

不過,新加坡一名知名學者卻提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美國的這種必勝信念,是否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

在他看來,美國人對勝利的五大假設也許並不牢靠,而是出於一種“慣性思維”。

這些假設究竟是什麼?它們是否真能爲美國奠定無懈可擊的優勢?

5個假設之一

許多美國人認爲,美國的歷史戰績已經足夠說明一切。

在二戰、冷戰和20世紀末的各種衝突中,美國總能輕鬆應對,不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外交謀略都佔盡優勢。

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時美軍憑藉高科技和強大的火力輕鬆擊敗伊拉克軍隊,展示了空前的軍事實力。

這種勝利的積澱使美國人對“美國必勝”信心十足。

但中國這個新對手卻與以往遇到的任何國家不同。

中國崛起的路徑更注重經濟、科技和全球合作,區別於傳統的軍事擴張。

這種方式既讓中國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全球化帶來的好處,也增加了它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比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合作帶到了全球多個國家,幫助中國擴大了經濟影響力,提升了國際地位。

相比之下,蘇聯曾試圖通過軍備競賽與美國對抗,但這種單一策略最終難以爲繼,反而導致自身崩潰。

美國如今還依賴“過去的勝利經驗”來判斷中國這個對手,似乎並不明智。

5個假設之二

另一個廣爲流傳的觀點是,他們認爲中國的制度不可持續。

許多美國人相信,自由民主纔是國家發展的唯一正解,而中國這種體制在長期競爭中遲早會走向崩潰。

冷戰時期,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體制充滿質疑,尤其是在蘇聯解體後,美國人更堅定了對“民主制必勝”的信念。

然而,這種想法是否過於一廂情願?

實際上,中國的政治體制並非一成不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上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同時又保持了強有力的社會治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

比如,在民營經濟領域,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的崛起展現了市場的活力,而這些公司所依賴的並非單一的政府管控,而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市場環境。

中國並沒有簡單地模仿蘇聯的道路,而是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調整,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

因此,簡單認爲中國體制難以維持可能只是美國人固有的偏見。

5個假設之三

在許多美國人眼裡,資源優勢幾乎是他們“必勝”的保障。

美國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和高等教育,這讓不少人覺得,美國不管面對什麼樣的對手,都會佔據上風。

然而,全球化使得資源優勢的定義發生了變化。

雖然中國並不擁有美國那樣的資源富裕,但通過廣泛的供應鏈網絡和全球合作,中國補足了這一“短板”。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稀土資源。全球電子產業對稀土有極高需求,而中國恰恰掌握了該行業的重要地位。

2010年,中國一度減少對日本的稀土供應,使得日本在製造業方面遭遇不小的困難。

這種“資源以外的優勢”逐漸讓中國在某些領域佔據了關鍵地位。

與之相比,美國儘管資源豐富,但在稀土領域受制於政策限制,難以實現自給。

全球化背景下,資源的掌控力已不僅僅依賴產地數量,更在於供應鏈的佈局和資源整合能力。

美國對“資源優勢”的傳統觀念可能讓其忽視了全球化時代的變化,而中國的這種“缺而不短”的策略顯然值得美國反思。

其他2個假設

其一,法治和社會秩序是美國人長期以來引以爲傲的優勢。

在美國人看來,良好的法治環境是確保社會活力的基石,美國的制度讓每個人擁有自由和權利,這使得國家穩步發展。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也曾多次強調,法治和人權是美國“軟實力”的核心。

然而,現實似乎比這一理想要複雜得多。

近年來,美國的槍擊事件頻發,種族矛盾加劇,黨派鬥爭更是讓不少美國人對未來感到憂慮。

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騷亂事件更是震驚了世界。

政治分裂、治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的秩序,而中國則展現了另一種穩定方式。

儘管體制不同,中國的社會治理在維護穩定、促進經濟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全球化的今天,穩定的社會秩序同樣被證明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凱碩對此表示,治理的實際效果可能比法治形式更爲重要,美國的法治自信不應該掩蓋這些現實問題。

其二,許多美國人相信盟友支持是他們全球競爭的強大支撐。

自二戰以來,美國建立了以北約爲核心的國際聯盟網,在亞太地區也與日本、韓國形成了密切的軍事合作,每逢國際危機,美國總能聯合盟友展現強大威懾力。

然而,全球多極化的趨勢讓這種盟友體系變得不再穩固。

近年來,歐洲國家對北約的依賴程度逐漸下降,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公開表示,歐洲必須實現獨立決策,不能事事依賴美國。

亞太地區的日本和韓國雖然在軍事上與美國保持合作,但在經濟上卻無法忽視與中國的緊密聯繫。

與此同時,中國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吸引了多個發展中國家,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國際合作關係,不再侷限於傳統軍事聯盟。

全球化使得國家間的關係越來越多樣化,美國的盟友關係也因此受到考驗。

在馬凱碩看來,簡單依賴盟友數量來衡量力量強弱的思維,已經逐漸落後於實際

情況。

結語

從新加坡學者馬凱碩的角度看,美國的這五大假設似乎更像是對過去輝煌的一種安慰,並未真正適應當今的國際形勢。

他認爲美國人需要重新審視這些假設,尤其是當中國的崛起與以往任何對手的模式截然不同的時候,舊有的經驗可能會掩蓋現實的挑戰。

今天的全球化環境和多極化趨勢,使得這五大假設已然變得脆弱不堪。

2018年,美國前副總統彭斯曾公開宣稱,美國絕不會輸給中國。

然而,隨着5G技術的競爭和疫情的衝擊,中美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模糊。

未來的中美關係將不僅僅是簡單的勝負之爭,而更像是兩種發展模式的較量。

馬凱碩的建議很明確:美國需要在變化中找到新的定位。

全球化時代中,真正的優勢來自適應性和對未來趨勢的準確判斷,而不是對歷史勝利的迷戀。

參考資料

新加坡著名學者馬凱碩:“亞洲世紀”來臨,美國遏制中國會失敗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