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三國的機槍彈鏈對比:美國土豪俄國節約,中國玩出了新花樣

人類的軍事技術發展到今天,作戰方式越來越現代化,然而機槍這種“傳統武器”依舊在軍事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並且隨着機槍技術的不斷髮展,機槍的供彈方式也在不斷進步。

機槍供彈方式的發展

總的來說,機槍供彈方式遵循從帆布彈鏈到彈板,從彈板到金屬彈鏈,從不可散彈鏈到可散彈鏈的發展規律。

說到底,不管是用帆布彈鏈還是金屬彈鏈,其目的都是爲了向機槍供彈。

只要達到了這個目的就無所謂形式,因此最早爲機槍爲機槍供彈的部件並非彈鏈,而是彈匣。

世界上第一款快速射擊武器是馬克沁機槍,準確點說是手搖式馬克沁機槍。而這種武器使用的供彈方式,是彈匣供彈。

手搖馬克沁的供彈原理

不過彈匣供彈的方式很快被淘汰了。

因爲這類快速射擊武器一次往往需要消耗上百發子彈,如此多的子彈擠在一個彈匣中,就需要一個很長的彈匣了。

並且當時因爲加工工藝的原因,生產出來的彈匣並不可靠,經常性的卡住,於是使用彈匣的機槍很快被淘汰。

彈匣被淘汰後,各國率先使用的供彈部件並非彈鏈,而是供彈板。

彈板

最早使用供彈板的國家是法國,比如和紹沙機槍同時代誕生的聖艾蒂安M1907機槍使用的就是供彈板。

這種“金屬直板子”的確是比彈匣好用一點,但也有限。其原因就是過長的供彈板會因爲自身重量下墜彎曲,這導致供彈板也無法一次性爲機槍提供更多的子彈。

所以和聖艾蒂安M1907機槍同時代的紹沙機槍因爲使用更“原始”的彈匣,反而更可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使用量也比聖艾蒂安M1907機槍多,因此更出名。

聖艾蒂安M1907機槍

爲了解決供彈板因爲自身重量彎曲的問題,法國人突發奇想,研發出了鉸接式彈板。

這種供彈板一個只能裝3發子彈,每個供彈板之間用機械結構連接起來,由此就形成了類似於彈鏈的效果,不用再擔心供彈板因爲自身重量彎曲。

可以說鉸接式彈板和金屬彈鏈的設計思路已經很相似了,所以在鉸接式彈板誕生的幾乎同一時間,也就是1920年前後,彈鏈誕生了。

鉸接式彈板

金屬彈鏈和帆布彈鏈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最早流行的彈鏈是帆布彈鏈,但其實金屬彈鏈更早誕生。

最早研發出彈鏈的人是馬克沁,他在1920年前後發明了導氣式機槍,同時也研發出了與之配套的彈鏈。

最早的彈鏈是不可散式彈鏈,作爲最早的產品,當時的彈鏈有非常多的缺陷。

首先就是重,完全由金屬生產的彈鏈有着十幾公斤乃至是幾十公斤的重量,這會給士兵帶來很大的負擔。

金屬彈鏈

其次就是不可靠。因爲當時工業化沒有現代這麼發達,彈鏈這種“複雜加工產品”的不合格率相對較高,因此最早的彈鏈很容易出故障。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對金屬的消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全球有能力稱自己是工業國的國家就三個,分別是英國、德國以及美國。

一直到二戰,這個名單也不過是加上了蘇聯、日本、意大利、法國這幾個國家。

對當時的各國來說,彈鏈絕對算奢侈品了,各國也不太願意用金屬生產這種不可靠的東西。

金屬彈鏈

因此在金屬彈鏈誕生後,帆布彈鏈反而首先流行起來。

這種更輕便,比金屬彈鏈成本更低的帆布彈鏈廣泛出現在一戰的戰壕中,有着比金屬彈鏈更高的流行度。

然而帆布彈鏈也僅僅是在一戰那段時間流行,到了一戰後它也因爲各種缺陷很快被淘汰。

其一是帆布彈鏈強度不夠。帆布彈鏈雖然更輕,但也更容易被髮射子彈過程中的機槍撕裂。

並且帆布彈鏈相較於金屬更容易腐爛,在一戰戰壕中最不缺的就是污水和泥濘的泥土,帆布彈鏈在一戰的戰壕中並不能長時間使用,很快就會在自然環境下腐爛。

帆布彈鏈

其二是一戰過後各國的工業產能得到了長足發展。

像美國在一戰時的鋼鐵產能爲3000萬噸左右,到二戰時就達到8000萬噸了,翻了一倍還多。因此到二戰時期金屬彈鏈也不算什麼奢侈品,各國也捨得使用金屬了。

可散式彈鏈和不可散式彈鏈

二戰時期,戰場上基本全是金屬彈鏈。後續到越南戰爭時期,彈鏈又經過了發展,發展出了可散式彈鏈。

可散式彈鏈和不可散式彈鏈的主要區別,就是彈鏈在子彈激發出去後會不會散開。

在可散式彈鏈中,子彈是彈鏈的中軸。一旦子彈激發出去,彈鏈的中軸消失,彈鏈就會散開。

可散式彈鏈

可散式彈鏈和不可散式彈鏈各有優劣。不可散式彈鏈的優勢是成本低廉,畢竟可散式彈鏈在子彈激發後會散落一地,難以回收,直接成爲了“一次性用品”。

並且不可散式彈鏈對後勤保障的壓力也比較低,可散式彈鏈在上子彈時較爲複雜,有些像拼拼圖,這比較費時間。

可散式彈鏈的優勢主要是使用方便。不可散式彈鏈在子彈激發後,機槍依舊會拖着長長的彈鏈,這很容易影響士兵的戰術動作。

不可散式彈鏈

可散式彈鏈在子彈激發後直接就不要彈鏈了,自然方便許多。

目前的各大軍事大國中,美國很是土豪,喜歡用可散式彈鏈;而俄羅斯受限於經濟,顯得節約很多,更傾向於使用不可散式彈鏈。

至於中國,作爲一個後發國家,則是將彈鏈玩出了新花樣。

中國採用“組合式彈鏈”,即在一定長度的不可散式彈鏈的兩頭,設計可散式彈鏈的結構。

複合彈鏈

這樣彈鏈就變成了由很多不可散式彈鏈組合成的“可散式彈鏈”,彈鏈會在子彈擊發一定數量後脫離,但又不會散落一地難以回首。

參考資料:

【1】中國小康網·《火力的源泉,單兵攜帶500+彈藥,但弊端也很明顯》

【2】中國軍網·《自動武器之父馬克沁:敲開機械化戰爭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