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的破冰時刻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 王欣

編輯|王一鵬

頭圖| 視覺中國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說過:“全球化已死。”

隨着不同國度間貿易壁壘正在不斷加深,這股逆全球化“寒氣”也傳導到了最前沿的科技行業——AI。

但近來中美在AI領域的堅冰正在逐漸消融。

4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際,中美會晤達成了五點共識,其中包括:進一步推進中美人工智能合作,並且宣佈將舉行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間對話首次會議。

隨後,“中國人民老朋友”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上週日出人意料地訪問了北京,有傳聞稱其有望在中國推出更先進的FSD(輔助駕駛系統)—— AI最大應用場景之一。

此舉恰逢馬斯克面臨銷量下滑、裁員危機等重重困境之時。

巧合的是,此前蘋果表現低迷之際,庫克也曾來華求援,並尋求與百度在端側大模型的生成式AI技術領域達成合作。

據Stanford HAI發表的《2024 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和美國包攬了先進大模型全球前二強,中國在人工智能專利數量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兩個持續領跑AI技術的超級大國之間的合作,將影響未來科技發展走向。而AI領域日益嚴重的安全風險問題,也要求科技公司和政府彙集一堂,在AI安全方面開展合作。

在第一季度,受到銷量下滑、裁員風波等因素影響,特斯拉股價已累計下跌近30%,特斯拉CEO馬斯克還因此丟掉了世界首富的位置。此時的馬斯克,急需一個轉機。

於是,馬斯克再度來到中國。Wedbush Securities的分析師稱,此舉有助進一步加強其電動汽車在中國市場的足跡,這對於特斯拉是一個“分水嶺時刻”。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錯失AI浪潮流年不利的庫克,也曾“來華求援”,並與百度就端側生成式AI進行了談判。

這是因爲:中國的供應鏈、用戶數據和龐大市場等優勢,對這些跨國AI大廠來說至關重要。

這預示着,中國越發成爲AI大廠的兵家必爭之地。

從供應鏈來看,中國的上海超級工廠是特斯拉的全球出口中心,除中國市場外,該工廠所生產的汽車銷往亞太、歐洲等海外地區。2023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累計交付量達到94.7萬輛,在其全球產能中佔比過半。

在市場層面,面臨中國本土品牌日益激烈的競爭下,中國消費者對特斯拉熱情下降,特斯拉的市場佔有率在截至12月的季度降至6.7%左右,2023年第一季度時為10.5%。

而數據更是自動駕駛等AI技術需要突破的一道重要壁壘。

畢竟,中國有170萬特斯拉用戶,這些數據將有助於特斯拉改進AI算法,並進一步加強其電動汽車在中國市場的佈局。

在馬斯克訪華一週前,討論特斯拉低迷財報的電話會議上,馬斯克明確了自動駕駛技術和人工智能對特斯拉的未來至關重要,並表示“我們應該被視爲一家人工智能機器人公司”。特斯拉將在“任何能獲得監管部門批准的市場”發佈FSD服務,“我們認爲其中包括中國。”

而在中國運行FSD或iPhone端側AI等跨境AI技術,一個重大的阻礙就是數據安全問題。

幸運之處在於,馬斯克迎來了國內政策的種種利好。

在他不到24小時的訪問期間,特斯拉的兩個車型被列入汽車數據安全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車型名單。據《關於汽車數據處理4項安全要求檢測情況的通報(第一批)》顯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車型全部符合合規要求。各地已陸續解除(如機關單位、機場、高速等)對特斯拉等智能汽車的禁行禁停限制。

而FSD可能會面臨的跨境數據傳輸問題,馬斯克似乎也找到了解決方案。有業內人士對虎嗅表示,這一方案或許與蘋果的雲上貴州方案類似。

特斯拉國內汽車數據都存儲在中國的一個數據中心,該中心建於2021年。

而最近通過的跨境數據流通規定,也讓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此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曾表示將會擴大數字產品等市場準入,大力推動數據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佈《促進和規範數據跨境流動規定》,讓跨境數據流動有了具體的量化合規標準。該規定旨在促進數據依法有序自由流動,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這一規定,無疑給特斯拉FSD和蘋果端側AI吃了一顆定心丸,也給那些希望加強與中國合作的AI大廠打了樣。

而除此之外,政府之間的互動也預示着,中美AI合作交流或許將迎來關鍵節點。

4月26日,布林肯在北京記者會表示:“我很高興地宣佈,今天早些時候,我們同意在未來幾周內舉行首次美中人工智能會談。我們將針對先進人工智能的風險和安全問題以及如何最好地管理這些問題交流看法。”

在與馬斯克會面時,國家總理李強說:“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將始終向外資企業敞開。中方言出必行。”他說,中方將爲外資企業提供更優的營商環境,讓各國企業安心、放心地投資中國。

布林肯在訪華結束的路上,去黑膠唱片店買了竇唯的專輯《黑夢》。

其中有句歌詞是這樣唱的:“等待美麗的春天,忍受冷酷的冬天。”

而這一系列新聞似乎表明,春天就要來了。

除了繁榮發展的AI應用領域,大國在AI領域的安全問題也亟待達成共識。

實際上,去年11月美中就討論了AI安全問題,並同意就此問題建立對話機制。

去年11月,在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召集的AI安全峰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28個國家以及領先AI公司達成寬泛的承諾,一同努力解決AI可能帶來的生存風險。

3月份,在北京舉行了AI安全國際對話。本次對話由智源研究院發起,國際頂尖AI領域專家畫出了AI領域的安全“紅線”。

與會專家在爲期兩天的對話中展開深入探討,共同擬定並簽署了《北京AI安全國際共識》,提出人工智能風險紅線及安全治理路線,同時呼籲“在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與治理上的全球協同行動,是避免不受控制的前沿人工智能發展爲全人類帶來生存風險的關鍵。”

與會並聲明的簽名者包括: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傅瑩女士、神經網絡之父傑弗裡•欣頓(Geoffrey Hinton)和約書亞•本吉奧(Yoshua Bengio)、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斯圖爾特•拉塞爾(Stuart Russell)。

《北京AI安全國際共識》顯示:“在過去冷戰最激烈的時候,國際科學界與政府間的合作幫助避免了熱核災難。面對前所未有的技術,人類需要再次合作以避免其可能帶來的災難的發生。”

共識強調必須繼續堅持並加強,國際科學界和政府在安全方面的合作。“協同合作的技術研究與審慎的國際監管機制的結合可以緩解人工智能帶來的大部分風險,並實現其諸多潛在價值。”

同時呼籲“人工智能開發者和政府資助者,至少將他們人工智能研發預算的三分之一投入到安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