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擊水》帶來革命歷史的全新視角解讀
毛澤東曾在《沁園春·長沙》中寫道:“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電視劇《中流擊水》的劇名,應該就是來源於此。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那是怎樣的一種於逆境之中拼力搏擊的豪邁!電視劇《中流擊水》爲我們所呈現的,便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發生的故事。劇中的歷史階段,不僅僅是黨在“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之時的萌芽與煥發,不僅僅是第一代黨的領袖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覺醒與開拓,同樣也是身處封建與資本主義多重壓迫的舊中國逐漸站起來的重要階段。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再重溫一百年前革命先輩們的奮鬥歷程,不由讓人在撫今憶昔中感慨頗多。相對於衆多同類型題材作品,《中流擊水》帶給觀衆的,是一種似曾相識,卻又宛若初見般的新鮮感覺。在追過幾集劇之後會發現,《中流擊水》有着更加青春的年代視角,更加新銳的視聽呈現。畢竟這部作品,更多是以青年毛澤東的視角,來看待百年前的革命先驅,特別是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路歷程。
同時,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中流擊水》這部作品特別擅長從樸素的生活細節,來闡明先進的革命理念,這樣的創作手法,在主旋律作品之中並不多見,但深入淺出的藝術處理方式,卻往往更讓觀衆加深記憶,產生共情,因而在創作層面,顯得非常高級。
《中流擊水》開篇,便將鏡頭聚焦於追趕火車的毛澤東,忙亂中一隻鞋子掉了,他卻又丟掉了腳上的另一隻鞋子繼續跑……這樣的橋段,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主創團隊的藝術處理,看似誇張,其實富含深意。戰臺烽以爲,那兩隻鞋子宛若限制當時國民的沉重桎梏,唯有毫不猶豫的丟掉舊的鞋子,才能更加自由的奔跑。
當然,這樣的想法,在後面也得到了一定的證實。比如說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看着女兒刷洗毛澤東的鞋子,笑着表示毛澤東確實需要多換換鞋,需要在中國的大地上多長見識、多吸收思想。後來,當李大釗應邀到天津南開大學演講,他也用鞋子作爲例子。大家穿着舶來品的洋皮鞋,依然可以在中國的土路上走出一條新路。這是極其形象的比喻,也與之前的有關“鞋子”的橋段進行了呼應,這樣的情景設置,很見匠心。
除了開篇第一幕毛澤東丟鞋的場景之外,在接下來的劇情中,類似的場景還有許多,比如在剛剛播出的一集中,毛澤東與楊開慧舉行婚禮,楊開慧執意不上前來迎娶的花轎,而是身穿紅棉襖,徒步徑直走到了婚禮現場,她的這種舉動,同樣是身體力行地在傳遞新思想、新理念,向傳統的禮制抗爭。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小鄧”鄧穎超爲“小周”周恩來之前的情感進階,一件手織的毛衣,便是當時年輕一代革命者們淳樸而真誠愛情的最佳佐證。
同許多優秀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相似,《中流擊水》兼顧了“大事不虛”與“小處不拘”藝術化創作理念,就目前已經播出的劇情看,重大歷史事件、人物,都非常嚴格地遵循歷史本原,同時,在很多細節上,又沒有特別拘束與刻板,通過許多非常傳神的語言、動作、行爲,讓歷史變得鮮活,讓人物更加生動。有大全景的波瀾壯闊,也有中近景的身臨其境之感,更有小細節大特寫的入微,更易讓觀者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和感同身受的理解之中,走進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光輝歷程。
鞋子、毛衣等等,不過是整部《中流擊水》中的物化標誌之一。在已經播出的劇情中,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劇情延展之上的樹狀結構:從陳獨秀被捕事件起,各路人馬紛紛登場,有爲了營救陳獨秀往復奔走的,有想借營救事件籌集軍費的,也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其中還包括陳獨秀的妻子、孩子等等面對親人入獄的焦慮心情……讓觀衆得以迅速瞭解到整部《中流擊水》其間的人物關係,以及各自的想法主張。雖然該劇出場人物繁多,卻如觀察一棵大樹一般,從根莖到枝幹,時間節點錯落有致,人物性格形象鮮明,能夠被清晰記憶,這是電視劇《中流擊水》在創作層面的智慧所在。
用看似最平淡無奇的小情景和微細節,來傳遞有關革命、有關理想的大道理,也正是電視劇《中流擊水》在創作手法上的高明之處。這裡很少有震耳發聵的主題宣講,但卻始終讓崇高的信仰,於潤物細無聲般,流傳到觀者的內心深處,讓觀者對黨的革命事業與先輩們的奮鬥熱情、忘我奉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在“建黨百年”之際,《中流擊水》憑其“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豪邁與堅定,讓我們看到了對歷史的另一種維度的還原與解讀。(戰臺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