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中國碳市場交易量和價格偏低,應擴大覆蓋行業類型及持續優化配額分配機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偉澤 香港報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2月26日“香港綠色周”揭幕儀式上表示,截至目前,我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碳排放累計成交量達1.79億噸,累計成交金額76.61億元,相較於歐盟碳市場而言,目前中國碳市場價格交易量以及市場價格相對較低。

王金南進一步表示,中國非常重視碳市場建設,相關的建設開展相對較早。從2013年開始,就有7個省市開始碳市場試點,到2021年國家開始統籌碳市場發展,但目前中國碳市場發展仍存在五大問題。

王金南指出, 第一個問題是,中國碳市場納入市場管理行業類型單一,絕大部分屬於電力行業。由於單一行業內的企業在技術水平、要素結構、風險因素等方面較爲相似,企業間同質化程度高,碳減排成本差異小,單一的交易主體無法實現行業間優勢互補口缺對未來重點行業有序納入碳市場的路徑計劃和明確時間節點安排。

根據華寶證券研究報告,從碳交易體系覆蓋行業上來看,電力、建築是我國各碳交易市場重點納入減排的行業,約佔76.5%、52.9%。

王金南進一步表示,碳市場發展的第二個問題是配額分配方案及發放滯後。配額方案發布滯後和政策預期性不強,企業無法統籌考慮長時期減排要求,提前實施碳預算管理和安排減排計劃,造成企業“惜售”現象突出。

王金南指出,碳市場發展的第三個問題是,配額基準值比較寬鬆。沒有充分考慮技術創新潛力,第一個履約週期結餘配額量較大,降低碳市場減排效果,增加了配額結轉難度。第四個問題是,出現碳排放數據質量問題。企業認識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誠信管理體系、監管執法依據不足是導致出現排放數據真實性、準確性和規範性問題,

針對碳市場數據質量問題,相關部門目前已有一些相關措施。2023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碳排放監測數據質量控制關鍵測量技術及標準研究”項目在北京啓動。該項目將爲碳排放監測數據質量制定“標尺”,構建溫室氣體標尺體系及量值傳遞體系,爲確保碳排放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和量值統一提供測量基礎。

王金南進一步指出,碳市場發展的第五個問題是,未能充分發揮碳價發現和其他功能。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呈現日常交易量少、交易時段集中、價格傳導機制受阻等特徵,碳市場多樣性和國際性不足。

針對這些問題,王金南指出,未來中國碳市場建設要朝着更有效、更有活力、更有影響力這三個目標建設。具體而言,中國碳市場要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的類型,由電力行業擴展至鋼鐵、水泥、化工等領域,不同產業部門以及不同減排技術的成本差異是碳市場發展的基礎,增加不同行業能夠增加減排成本的差異性,提高交易空間。

他表示,要持續優化碳市場的配額分配機制和方法,提升配額的稀缺性和預期性,解決行業配合之間的公平性,也要明確相關獎懲機制。同時要統籌碳市場與部門政策改革,發揮政策工具箱的作用。要加快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機制,將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監測相結合。

王金南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對亞洲乃至全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影響,中國是國際排放壓力最大,轉型任務最重的國家。期待香港可以藉助自己的國際前沿和國際金融優勢,發揮聚集人才、創新碳市場金融和綠色低碳科技新動能,全面與內地產業部門、研究機構以及碳市場平臺密切合作,在全球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做出貢獻,併爲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