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發展替代蛋白產業 順勢而爲方能有所作爲

在5月18日舉行的首屆全國微生物蛋白技術創新及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教授陳堅在主旨報告中表示,替代蛋白的興起和發展,將大大緩解傳統蛋白生產方式出現的問題。

在陳堅院士看來,我國發展微生物蛋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主要包括:變革食品蛋白製造模式,實現高質量供給;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改進地球生態質量;提高蛋白製造銷量,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滿足國家戰略需求,保障食品食物供給安全。

發展替代蛋白是順勢而爲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人均蛋白消費偏低。同時,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仍存在一些不合理。如膳食的脂肪供能比持續上升,脂肪供給能量佔比超過30%;優質蛋白質攝入有欠缺;微量元素包括鐵、鋅、鈣和維生素A、維生素D缺乏仍然存在等。

另外,我國優質蛋白質自給率低於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2022年,我國大豆產量2028萬噸,實際消費高達1.1億噸,進口高達9108萬噸。大豆進口量和涉及金額,佔當年糧食進口62%和74%。

“根據科學實驗,每1000公斤的酵母、大豆、奶牛培養24小時,可分別增加蛋白質2000公斤,10公斤、1公斤。”陳堅院士稱,如果到2050年用真菌蛋白替代全球20%牛肉消費,每年就能減少56%的森林砍伐和與之相關的碳排放量。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政府也在力挺替代蛋白產業的發展,並出臺相關政策進行扶持。《“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提出研究細胞培養肉、合成蛋奶油等營養性食品的培養和製造技術;《“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探索研發“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實現食品工業迭代升級,降低傳統養殖業帶來的環境資源壓力等;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替代蛋白研究與產業化示範。

“發展替代蛋白產業,是落實大食物觀的重要方向,行業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順勢而爲方能有所作爲。”陳堅院士稱,微生物菌體蛋白,是真菌、微藻、細菌等利用澱粉質爲主的原料大量增殖,將菌體收集並加工後獲得的蛋白,可以作爲主要蛋白原料,從而解決肉、蛋、奶產業鏈中的關鍵蛋白供給的成本、可持續性,以及生產效率等方面的難題,產業潛力巨大。

有利於保障食物供給安全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進口國,其中肉類及製品進口占比最大。同時,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乳製品進口國。然而,我國動物蛋白缺口仍然嚴重,優質蛋白質自給率不足。

另一方面,畜牧業帶來的溫室效應問題或將進一步惡化。相關數據顯示,畜牧養殖業排放全球51%的溫室氣體,排出全球65%的一氧化氨,佔用地球三分之一的清潔水源。同時,世界人口激增導致動物蛋白供應不足,佔據全球77%的農業用地,導致養殖土地沙化約三分之一,此外動物性食品過多攝入增加了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根據諮詢機構Lux Research的食物供給模型預測,爲了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到2050年替代蛋白佔總蛋白供給的比例要提升到三分之一以上。同時,BCG預測,到2035年,替代蛋白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900億美元,其中微生物發酵蛋白將佔比22%。

相較於傳統畜牧業,微生物蛋白具有生長參數穩定、資源利用少、不依靠抗生素以及殺蟲劑等優勢,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有效滿足消費者的健康營養需求。根據DEEPTECH數據,微生物蛋白平均蛋白質含量是肉類的2倍—2.5倍,是大豆的1.7倍,比動植物更具備經濟價值。

陳堅院士指出,微生物蛋白將改變傳統的蛋白製造模式,實現高質量供給;將提升人類健康水平,改進地球生態質量;同時將進一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保障食物供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