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顫日:中藥組合物解決房顫頻發難題

今天是6月6日“中國房顫日”,主題爲“關注房顫,預防卒中”。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我國有800到1000萬房顫患者,且發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趨勢,近11年來,房顫患病率增加20倍,房顫相關腦卒中增加13倍。房顫不僅會造成腦卒中致殘,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同時還會增加死亡風險。

日前,《一種對心房顫動具有治療作用的中藥複方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成功獲批國家專利。該專利由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中醫師王新東課題組申請,爲廣大房顫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中藥診療方式。

五年兩次手術治療,房顫仍頻頻發作

很多人認爲房顫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不然。單先生今年58歲,就已經有20餘年高血壓病史,10餘年腦梗塞、房顫史。由於平時按時用藥,血壓管控得還比較穩定,而房顫卻時時發作。

5年前,單先生進行了房顫射頻消融手術,沒想到術後8個月,房顫再次發作,單先生二次手術治療。近3年來,雖然服用藥物,房顫每年還要發作3~8次。經人介紹,單先生抱着試試看的心態,來到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科王新東主任處就診。

王主任把脈問診後,爲其明確診斷,西醫診斷:陣發性心房顫動,中醫診斷:心悸,證屬肝腎陰虛,風火擾心。擬清心涼血、滋陰息風之法。開具穩律平悸顆粒協定方,每日1劑,早晚各1袋,溫水泡服。“服藥後,渾身感覺很舒服,不再像從前那樣心煩意亂了,這一年房顫也再沒發作過。”在接受醫護人員電話回訪時,單先生心情愉悅。

傳承創新 中藥組合物可有效防止房顫復發

房顫指陣發性或持續性心跳不規則或頻率快,引起心慌、胸悶等不適症狀。對於房顫,常見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和藥物治療。然而,傳統抗心律失常藥物存在潛在副作用,手術治療複發率高,可達20%。

針對房顫引起的“心悸”祖國醫學有着兩千多年的診治經驗。早在東漢,張仲景便在《傷寒雜病論》中明確提出復脈湯的中醫藥方。清朝,吳鞠通《溫病條辨·下焦篇》曰:“下焦溫病,熱深厥甚,脈細促,心中大動,甚則心中痛者,三甲復脈湯主之。”

臨牀經驗豐富、中醫文化底蘊深厚的王新東主任在前人“氣虛血瘀”理論的基礎上潛心鑽研,針對房顫發作驟然起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的臨證特點,提出陰虛風動、風火相搏、氣陰耗傷的理論創新,並在三甲復脈湯的基礎上衍化變方,根據臨牀經驗結合中藥藥理特性,加入了熄風和清火等10味藥物,研製了用於降低心房顫動負荷的中藥複方組合物“穩律平悸顆粒”。目前已有百餘名患者服用該藥物,均較好地控制了房顫的反覆發作。(來源:《零距離》記者/王華素 編輯/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