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都從英國引進了哪些技術裝備?花錢雖然不多,但獲利最大

大家只知道,中國從蘇聯薅了許多好裝備,殊不知道我們也曾從西方國家薅到了一些好東西。

【中蘇交惡後,中國從西方撈到了不少好東西】

今天就來盤點中國從英國引進的技術裝備,簡直稱得上“花錢不多,獲利最大”。

斯貝發動機很重要

上世紀60年代,隨着中蘇關係的交惡,蘇聯直接撤走了在中國的專家,中國國防技術發展從此斷層,我們開始了長期的“摸黑”階段。

要知道,中國的工業技術底蘊本來就薄弱,早期經過了長時間的戰爭,如今又沒有外部力量的幫助,很難發展起來。

【中國早期飛機基本從蘇聯過來的】

尤其是在航空領域,發動機作爲飛機的“心臟”,其作用相當關鍵,一款戰機的性能究竟如何,很多時候要看發動機好不好,推力水平咋樣。

周恩來總理就曾在航空座談會上指出:

根據當時的調研結果表示,中國不具備研發先進發動機能力,因此可以考慮從英國引進斯貝發動機技術。

在70年代初的時候,美國也曾引進過這款發動機,並將其配備到F4K戰鬥機上。此後又爭取了其製造權。

【美國的F4K也用了同款發動機】

當時英國的航空工業水平受到廣泛認可,產品質量自然是沒得說,就連老美都讚不絕口。

所以我們提出要引進斯貝發動機,並不是憑空想象,而是確有依據。

儘管如此,引進西方國家的技術裝備,再加上經濟方面的問題,這個想法仍舊受到了阻礙。

從1971年提出相關想法,一直到1973年才正式提交報告,此後中國和英國進行了長達6輪的談判,終於在1975年引進了專利合同。

其中包括專利合同4150萬英鎊、購銷合同3097萬英鎊、輔機專利合同432萬英鎊,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確實是不小負擔(以當年英鎊兌人民幣匯率爲1:4.72計算,中國引進斯貝發動機花費了3.6億餘元人民幣)。

儘管如此,我們的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根據合同目標,英國方面保證我們可以在三年內複製出同等水平的發動機,在五年內用國產材料製造出同水平發動機。

在此期間,中國可以申請人員的相關培訓,也能夠獲得英國專家的幫扶。

【斯貝發動機】

在1979年的時候,西安航空發動機廠就裝出了4臺發動機,並通過了相關考覈。

從最直接的影響來看,它促成了我國渦扇9發動機的相關研發工作,這款發動機主要配備到殲轟7飛豹上,使其擁有不俗的空中打擊能力。

從長遠來說,這是中國航空發動機的起步階段,對於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發展來說,有着巨大作用。

要知道,中國如今在航空領域取得的各類成就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不是前期的各種鋪墊工作,我們很難有今天的成果。

【殲20等產品不是隨口一說就能冒出來】

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十分複雜,涉及諸多工作和工業技術,中國又長期落後於世界,如果沒有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我們甚至不知道如何做起。

我們一直在說獨立發展,可獨立發展也要講究現實基礎,如果沒有思路,再怎麼強調獨立也無從做起。

所謂的獨立發展指的是在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基礎之外,再結合本國國情,研發自己的產品。

並且通過學習的相關經驗和技術,衍生出自己的技術,做得更好,拓展自己其他領域的發展。

因此,不少人認爲,中國引進斯貝發動機,是航空發展歷史上重要甚至是關鍵的一步棋!

引進的火炮

在地面部隊方面,我們也引進了L7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雖說有“中間商”但這款產品終究是英國的。

L7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是英國專門針對蘇聯研發的一款武器裝備,當時蘇聯的鋼鐵洪流對西方國家構成不小的威脅。

其主戰坦克的裝甲平均厚度要比北約各國的坦克更厚,材質均爲42CM鋼,普通火炮根本破不了防。

L7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的口徑雖然僅有105毫米,但是它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10發,再加上特殊的炮管設計,使其擁有相比同等口徑火炮更強的擊穿裝甲能力。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時候,敘利亞裝備的T54主戰坦克就被L7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開膛破肚”。

要知道,T54坦克雖然有些落後了,但是它的裝甲水平基本上和T62相當,而在當時T62絕對算得上一流坦克。

因此,中國引進L7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也是經過了多方面的考慮,在此後我國大力開展仿製技術。

不僅在解放軍自用版本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而且還將105毫米炮彈的國際市場做得很好。

從現在的角度來說,我們依靠出口105毫米炮彈取得的經濟收益,早就超過了當初技術引進的付出。

改造殲機

最後,英國還協助中國改造了殲7戰鬥機,主要是針對航電等設備進行升級。

當時的殲7面臨着非常尷尬的情況,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將財政更多的投入到經濟當中,從而削減了部分軍事費用,殲7的升級項目自然受到了影響。

而國外的買家對於殲7的性能又有硬性要求,對此我們找到了英國馬可尼通訊公司,提供相關升級服務,在達成協議之後,雙方分得一定的利益。

就這樣,升級版的殲7在國際市場獲得成功,如今已出口到多個國家,我們也收穫了非常珍貴的技術。

儘管就當時而言,我們引進英國的這些技術裝備花了很多錢,但如今轉過頭再看,就會發現當年花的錢並不算多,因爲我們充分利用了這些技術裝備,將獲利“最大化”,所得早已遠遠超過了引進它們的成本。

參考資料:

【1】人民日報《英國坦克火炮裝甲技術曾領先世界,我軍105毫米炮同樣師承名門》

【2】中國軍網《歐洲軍貿市場上的“生意經” - 解放軍報 》

【3】中國軍網《軍工圈 - 解放軍報 -》

【4】中國軍網《百強軍工榜:“擂臺”比武看點多 - 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