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誠信袁海霞:經濟增長積極因素增加 應繼續優化專項債投向結構

本報記者 石健 北京報道

2024年9月底以來,國家圍繞消費、房地產、資本市場、化債等當下經濟運行中比較核心的問題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對此,業內普遍認爲,增量政策的出臺與我國經濟基本面、經濟運行特徵息息相關,尤其是在中國經濟整體仍處於深度的週期調整過程中,政策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也在增加。

針對化債方面,央地之間應該各自發揮哪些作用,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博士在近期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應讓中央擔綱起更多發展任務,分年實施減輕對金融市場衝擊,也爲地方發展騰挪出資源和時間。同時應繼續拓寬並優化專項債投向結構,賦予地方自主權,逐步放開投向及資本金領域限制。”

化債思路轉變

日前,中誠信國際舉辦的2025年信用風險展望與投資人服務大會上,袁海霞提出,2024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呈穩中趨緩態勢。前三季度GDP增速逐季放緩,導致微觀主體體感總體“偏冷”。展望明年,基準情形下中國經濟有望實現4.8%的增長。

對於化債情況,袁海霞直言,化債中出現了宏觀收縮效應,局部風險仍在釋放。

袁海霞特別提到,作爲2024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2024年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佈的“6+4+2”化債方案,是一攬子、綜合性的“組合拳”,力度大、靶向準、思路新,將有力推動地方債務化解。

在袁海霞看來,本次大規模債務置換舉措的落地意味着當前化債工作思路已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其一,政策基調由‘化債中發展’轉向‘發展中化債’,需關注到這一轉變背後的深層次政策意圖,即對於推動深層次體制變革、地方行爲模式與激勵體系根本性改變的決心。其二,強調底線原則,對於隱性債務零容忍的強調仍然較多,監管口徑更全、預算約束更強、監管問責更嚴,並更加重視地方債務的多方監管與風險防範。”

一直以來,對於央地之間,如何在化債中實現更高的協同性,是業內普遍關心的問題。對此,袁海霞建議,應該讓中央擔綱起更多發展任務,分年實施減輕對金融市場衝擊。讓中央擔綱起更多具有外部性、全局性、戰略性的發展任務,既爲地方政府減輕發展包袱和事權壓力,也能以更低的宏觀成本支撐全局發展。

對於地方呈現的流動性壓力問題,袁海霞認爲,應該大幅減輕地方流動性壓力,爲發展騰挪出資源和時間。“當前地方債務風險的核心在於流動性問題,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有助於緩解地方政府及城投企業的短期償債壓力,降低付息成本,特別是階段性緩釋部分區域的流動性風險,提振市場信心。”

此外,袁海霞還建議,應該繼續拓寬並優化專項債投向結構,賦予地方自主權,逐步放開投向及資本金領域限制。除短期逆週期調節之外,還需要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積極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300餘項改革措施,以改革促發展,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後續隨着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以及市場主體的信心回暖,中國經濟全面復甦依然值得期待。

信用債回暖

2024年以來,在政策環境和市場驅動的雙重作用下,債券市場在助力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支持重點領域創新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誠信國際研報顯示,信用債市場作爲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在今年以來進一步擴容,淨融資顯著回暖。2024年1月至11月,信用債共計發行14.5萬億元,淨融資流入超過1.3萬億元,同比大幅增加約1.1萬億元。其中產業債融資較去年同期明顯改善,淨融資規模由負轉正。與此同時,信用債在科創、綠色、兩新等重點領域爲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創新品種發行勢頭良好,根據中誠信國際統計,2024年1月至11月發行總規模將近1.6萬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特別是科技創新債券發行依舊活躍,今年已超過1.1萬億元;碳中和、低碳轉型等綠色債券發行態勢總體保持平穩,發行規模超過5000億元。此外,2024年交易商協會還創設了用於“兩新”的債務融資工具,債券創新品種進一步豐富,有助於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精準支持重點領域。

中誠信國際總裁嶽志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說:“從信用風險表現看,防風險基調下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平穩可控。”

根據中誠信國際統計,2024年1月至11月,債券市場共有42只債券發生違約,違約規模合計約320億元,涉及首次違約發行人13家,多爲此前出險發行人,違約事件未明顯超出市場預期。嶽志崗也提到:“現階段信用風險釋放仍集中於局部,債券市場結構性風險仍存。需關注房企債務化解過程中的重組清算風險、新能源一類新興產業及傳統產能過剩行業或面臨去化壓力以及化債推進中城投付息壓力及產業化轉型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嶽志崗表示,近年來我國ESG政策體系加快構建,爲更好地服務綠色金融發展與綠色轉型,我國綠色金融產品不斷創新,ESG債券與可持續發展也迎來重要機遇,爲評級機構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帶來廣闊空間。

展望未來,嶽志崗認爲,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一系列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或將全面落地見效,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支撐因素依然較多,總體上看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本趨勢不會改變,未來財政貨幣政策仍有加大逆週期調節的空間,後續仍需持續關注。

(編輯:李暉 審覈:何莎莎 校對:張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