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河道”保護三峽生態

我國幅員遼闊,河流水系衆多,流域經濟近年來雖取得快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漁業濫捕濫撈、工業“三廢”排放、洪澇旱災因素不同程度地造成流域內水體質量下降、物種資源透支、沿岸羣衆生命財產受損等後果。流域治理與生態守護儼然成爲事關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長江流域爲例,以數字化精細治理爲引的全域數字化服務,爲三峽區域的生態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近日,宜昌市點軍區的新基建系列項目智慧河道治理提供了有益實踐經驗

點軍區毗鄰長江,與三峽大壩的直線距離僅47公里,防洪抗澇、生態管理都是關係到基層民生的重中之重。據項目承建方升哲科技介紹,通過全域化數字服務方案,當地的環境保護將變得更加智能化。例如在長江禁漁禁捕期間,通過採集大量物聯感知與可視化數據,構建了非法捕撈行爲的人工智能模型,同步結合定製化的智能算法,能夠第一時間協助管理者鎖定非法捕撈羣體,從而有效保護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

據介紹,面對河道智慧治理的共性需求,依託自主研發具備全球性競爭優勢的國產物聯網通信技術,快速搭建起全域數字化服務網絡,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部署與流域治理相關的各類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感知終端,實時獲取視頻氣象水文關鍵性信息,對河道實現水量、水質岸線污染源監管,形成“一河一檔案”;同時,整套服務還結合統一的數據平臺、GIS地圖等進行數據的智能分析,實現對河道的污染源監測、河道環境監測、河道巡查巡檢等,爲各地流域精細化治理構建“數字基石”,爲重點流域沿岸生態文明建立準確、及時和具有可比性的監測和管理體系

以河道治理爲抓手的生態治理,最直接受益同樣也感受最深的,當屬流域兩岸生活人民羣衆。通過對流域的精細管理,實現河道生態環境的修復、流域防洪排澇能力的提高,將其打造成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景觀長廊。既有益於提高兩岸人民羣衆的生活幸福感,同時也將帶來“綠水青山”的生態效益,直接促進流域兩岸經濟水平的提升。

同時,智慧河道治理也爲“河長制”帶來了新機遇。“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加強河湖長制,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的注入,令“智慧河長”落地有方。對於河長而言,所構建的城市級全域感知物聯網配合人工智能算力集羣將令傳統河道監管升級爲“河道監管一張圖”的智能化、可視化管理,大大降低河道監管工作的人力成本,並提高管理工作的數字化水平。

此外,除了當前已落地的應用,方案也將結合地方實際需求,爲具體場景應用保留更多延展可能性,便於未來更多領域業務數據的接入、處理。例如,基於不同區域環境的實際情況,可提供山體滑坡、沉降等地質災害實時預警、智慧水務、氣象監測等多類型智能服務,保障人民羣衆的人身財產安全。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政府文件多次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未來,數字化全域生態治理的解決方案,將持續協助地方政府及組織,在流域內生態系統維護、水環境治理、綜合管理等方面探索新路,統籌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人水和諧”,讓羣衆擁有更多生態環境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