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西關 最廣州
厚載人文底蘊的西關福祉之上,寧靜的中山路旁,佛教的禪意走出廟宇,褪去莊嚴,以更輕盈姿態,走進老廣們的日常。
西關雅筑文化藝術連廊,引入廣州知名藝術家羅鈺瀅於2011年精心創作的《般若心經》。《般若心經》是聞名世界的佛教經典,承載起佛教的信仰世界,細細品閱,可以感受到穿越時光的平靜。融入藝術家的個人思考與藝術表達,心經的奧義在新時代有了新的詮釋。
圖片來源力迅西關雅筑現場圖
第一部分:須彌山,是佛教裡的寶山。山上寫道,平常心、歡喜心、慈悲心、本性、謙恭、自在等,我們通過修行都有可能迴歸到這座高山上的任何一個狀態。修行像爬山,越過“我執”(佛教用語:痛苦的根源)的重重障礙,迴歸本性自在中。藝術家用羽毛去詮釋這個狀態,亦是隱喻迴歸本性的自在狀態。
圖片來源力迅西關雅筑現場圖
第二部分:如水,這是《般若心經》的全部。金陵經刻體的字體,通過設計師的設計,呈現出虔誠之心融入浩瀚宇宙的神秘玄學。一杯水的創意源於設計師從小念誦心經,心經於她而言如水一般的存在,既是她的生活,也是未知的宇宙。水既滋養了我們,又是地球生命的起源,相比之下我們於宇宙中實屬渺小。
圖片來源力迅西關雅筑現場圖
第三部分:能量,萬物的物質起源都來自於同一個粒子,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能量,我們可通過呼吸來調整能量的聚散,這種能量的聚散既是跟自己相關的,也跟萬物相關的,也就是說,通過我們自身的調整便可與萬物同步共存。
西關的精神,亦是廣府精神的代表,像一種生活態度一般,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佛教的奧義雅俗共賞,迴歸本性的平常心,身處宇宙的謙卑,與萬物和諧共處的心境,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西關的氣韻,與西關精神也有了獨特的聯繫。
對於攀比與野心,淡然自若的悠閒狀態纔是老廣熱愛的生活;對於刺激濃烈的味蕾,老廣更加追求鮮味與本味;對於穿透天際線的高樓大廈,人情味是老廣更加心悅的風景線。
低調的西關精神與其開放的商業環境碰撞,造就了廣州務實的商業文化;包容的廣府精神,讓中西文化,新陳風韻在西關和諧相融,形成了現代建築、騎樓洋房、陳家祠等嶺南建築共存的獨特西關風情。
在藝術走廊駐足品閱,字裡行間傳達出令人寧靜的力量。炎日的夏日裡,內心的燥熱在此時歸於清靜。細細感悟,才意識到心經的奧義與西關的精神不謀而合。
圖片來源力迅西關雅筑現場圖
正如能量部分所說,萬物的物質起源都來自於同一個粒子,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能量,我們可通過自身的調整與萬物同步共存。
圖片來源力迅西關雅筑現場圖
長廊裡「力迅」與「中山七」幾個大字的拆解重構設計,以及被譽爲“嶺南符號”的坡屋頂,通過創新設計,既保有西關人文的傳統風情,又兼具新式的現代簡約。
圖片來源力迅西關雅筑現場圖
這都印證着萬物經過拆解與重構形成新的事物,與時代同步共存變化,創造新的璀璨文明。城市的風貌亦是如此,經過拆解傳統元素並加入新元素的重新組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西關面貌。
廣州天際線的高度不斷在刷新,但城市的高度並不止於此,更在於他的精神層面。
廣府人文精神,熔鑄了一座城的底蘊,串聯起過去,現在與未來。追溯過去,賦予城市歸屬感;駐足現今,充盈內心,讓每個人樂活當下;展望未來,予人希望,因它總在迸發着新的光彩。
圖片來源力迅西關雅筑現場圖
西關便是廣州的精神原鄉,是廣府文明的根源,亦是廣州精神層面的塔尖。
廣府文明,自唐宋時期經粵北南雄珠璣巷南遷的中原與江南氏族所形成。經數千年多次南遷,不同時空的文化於此融匯創新,形成了粵菜、醒獅、廣繡等爲代表的廣府文化;到了明清時期,2000多年曆史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十三行又迎來了新的榮光,中西文化高度碰撞,廣府文明於此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跨越。中原文明與海洋文明的融合,創造了開放包容的廣府精神,也凝聚了一個璀璨耀眼的西關。
西關從古至今都是廣州的商業重地,無論是繁華的上下九,還是名震一時的十三行,都留下了璀璨的光輝,這也爲文化的沉澱提供了沃土,孕育着鮮活的人文精神。而開放包容的經商精神,不拘於過去,不限於傳統,時時創新,融入“新鮮血液”,使西關不斷煥發新生,這也就形成了許多獨特的西關風情。
無論是改造後的西關地標永慶坊,還是尋常可見的騎樓、廣繡等獨特文化,都可窺見一二。
永慶坊是騎樓、西關大屋的建築的集萃地,中西融合,這裡鐫刻着厚重的文化印記,時光流逝,卻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繁華的商貿氣息。如今這裡經過改造煥新,融入創新的規劃理念,已經成爲了年輕人的潮流聖地,獨特韻味的咖啡店、書店、餐館星羅棋佈,一切的一切,在這老西關的底蘊與現代的潮流中建立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有底蘊的城市,更有大膽前行的踏實感。歲月更迭,西關精神依然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每個人;獨特的地域文化,更能爲一座城市的前行奠定深厚的根基,在人文底蘊的滋養下,總是能源源不斷地生長出新的希望。
圖片來源力迅西關雅筑現場圖
回到城市的原點,回到濃厚人文底蘊的西關,在西關雅筑“心經”藝術連廊裡,收穫一段本心的對談。凝萃着廣府文化精髓的力迅西關雅筑已正式開放,在傳統與時代的交疊中,開啓一場時光之旅,或許能找到生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