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需要怎樣的戰將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輿論談到政治人物的表現,喜歡以「戰力」的強弱,作爲是否爲「戰將」的評估標準。

在野黨監督執政黨的言行與政策固然是其本分;然而,不管是在野黨或執政黨民代,檢討或提出攸關國家永續發展前景的法案,更是其職務的重中之重。

但這樣的工作需要專業素養,也需要花時間思考問題根源。透過口頭或書面質詢官員時,其論述愈專業、愈有深度,往往被媒體認爲缺乏新聞聳動性,或民衆無法理解法案意義而淡化報導。久而久之,大家都忘了民代跟政策或法案的關係,只看哪位民代在爆料、揭弊、「修理」政治對手上有一語驚人或大快人心的表現,就是戰功彪炳的「戰將」!

於是,人們在衡量誰較適合進地方或中央議會擔任民代時,便只着重誰能除弊,而忽略了誰能爲一地或一國興利。

也於是,當我們回想幾位被公認爲「戰將」型民代的表現時,只記得他們的言詞犀利,卻想不起來,他們對地方或中央法規提出過什麼深刻的檢討;對一地或一國的發展方向又提出過什麼福國利民、影響深遠的創新法案。

當政治成爲一種表演、罵人成爲主流後,有關國家或地方發展的話題便成爲沒有政治票房的冷門論述。我們會看到幾位明星級的「戰將」,卻再也看不到有多少「用功」的民代。

但回顧臺灣的發展歷程,我們又很懷念那些在政策法案上爲臺灣打下紮實基礎的政治人物。想到土地改革與國民義務教育,我們會想到蔣中正;想到十大建設、解除戒嚴、開放兩岸交流,會想到蔣經國;想到經濟建設,會想到尹仲容、孫運璇;想到全民健保,會提到連戰;論及科技進步,會感念李國鼎。

時代走到今天,想到現在以及未來,我們能數出幾位對國家發展有卓越創見的政治人物?還是說,現在,我們的心中,只有那幾位能在選舉中獲勝的「戰將」型政治明星?更有甚者,在那個臺灣起飛的時代,「好好做事情」只是所有政治人物的基本守則;到了今天,「好好做事情」卻成了政治人物享有高知名度的難得素質。

如果說一人、一市或一國的最大敵人其實是自己的發展停滯;那麼,所謂「戰將」者,豈不應該是能突破發展停滯,對永續發展有深刻研究與卓越創見者?這樣的「戰將」,於今何在?在當前臺灣的政治生態中,這樣的「戰將」,又豈有發揮的舞臺?

明年臺灣又有大選,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戰將」,在行政及立法體系中引導國家永續發展,是大家都應靜心思考的問題。(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