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如何看待中國改革開放?心態百轉的背後,有何博弈與不得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朝鮮反覆橫跳,對待我國改革開放的態度頻繁發生變化,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考慮?
2008年11月,朝鮮《勞動新聞》刊登了一篇題爲《帝國主義者陰險的“改革”、“開放”圈套》的社論,批評那些“訓示”朝鮮應該“改革開放”的國家,聲稱:“這就是一種強盜行徑”。
兩年後,朝鮮時任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接連兩次訪問中國,面對中方“願意向朝鮮介紹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經驗”的好意,金正日當衆表示:“中國取得迅速發展,處處煥發生機,我是這一歷史進程的見證者。”
短短兩年時間,朝鮮就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態度發生了180度旋轉,而這恰恰是中國實行“改開”40餘年間,朝鮮心路歷程的一道縮影。
這不禁令我們感到好奇,爲什麼朝鮮會對中國“改開”如此糾結?面對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未來的朝鮮又是否也會選擇改革開放的這條路呢?
從“看不慣”開始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並且與第一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
然而,鮮有人知道,在中國最開始決定改革開放的時候,也曾遭受了不少的質疑聲,而在這當中,國際上最看不慣中國“改開”的,便是朝鮮。
在中國改開初期,朝鮮曾不止一次公開對中國進行批評,甚至還將中國提出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市場經濟、爲了發展生產力,應該積極接受市場經濟”的實用主義論斷形容爲“修正主義”,譴責中國“叛變”了社會主義國家。
所以,不難看出,在這一時期,朝鮮對待中國改開的態度是十分“敵視”的。
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最爲關鍵的是因爲朝鮮自身是當時的國際環境裡的受益者。
在蘇聯時期,爲了整合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源,抗衡西方世界對東歐的經濟入侵,蘇聯提出了名爲“經互會”的經濟體制。
在這一體制之下,朝鮮不僅得到了蘇聯和東歐國家大量援助,並且還因爲蘇聯的“特別關照”,從經互會的分工中取得了極爲優勢的地位,簡直賺得盆滿鉢滿。
1975年,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朝鮮經濟形勢放眼全世界都名列前茅,人均GDP一度超過了1000美元,要知道同時期的韓國只有597美元,中國僅有745美元。
正所謂“取人錢財,忠人之事”,在蘇聯主導的體制中受益的朝鮮,自然會看不慣選擇另闢蹊徑的中國。
再加上當時中蘇關係一度十分緊張,爲了討好蘇聯,朝鮮好不容易找到機會,肯定要“抹黑”中國。
因此,纔會出現朝鮮公開指責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幕。
但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彼時的朝鮮一定不會想到,就在短短几年之後,它就會“自己打自己的臉”。
當“時代紅利”褪去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着十餘年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的經濟情況已經煥然一新。
而與之相對的,蘇東劇變卻使得朝鮮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困境。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考慮到朝鮮半島的穩定對我國北方安全的重要性,當時的中國領導層基於對時局的判斷,主動勸說朝鮮進行改革開放。
然而,朝鮮方面卻對中國的好意並不領情,反而打出以“自立民族經濟”爲口號的“朝鮮式社會主義”,堅持要走“自主路線”。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這一時期,朝鮮口頭上仍然對中國的改開十分抗拒,但從實際行動來看,已經從最開始的“完全敵視”轉變爲“好奇”。
例如,在1984年,朝鮮就以培養出口產業爲由,制定了“合營法”,這被外界普遍視爲朝鮮首次對“改革”的試探。
除此之外,在新年致辭中,金日成還公開表示:“我國對外關係大幅擴大,經濟規模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目前的情況要求我們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
拋開那些誇張的形容不談,從金日成的這句話中不難看出,彼時的朝鮮顯然已經有“開放”的想法。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朝鮮有意改革開放,爲什麼後來又沒有付諸實際呢?
其實,這一切都與一件大事的發生有關,那就是:蘇聯解體。
1989年,戈爾巴喬夫當選蘇聯最高領導人,在認識到蘇聯體制存在的巨大缺陷後,其果斷開始全面“改革”,但結果卻加速了蘇聯的滅亡。
所以,當看到蘇聯的失敗後,朝鮮領導層立馬打消了全面改革的意志。
不過,基於自身嚴峻的經濟形勢依然客觀存在,再結合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成功,朝鮮終於還是下定決心採取有限的開放。
而在這一時期,朝鮮對中國改開的態度也從“好奇”變爲了“推崇”、“學習”。
1991年12月,朝鮮正式宣佈設立“羅津—先鋒”經濟自由貿易區,其經營模式基本全部參考中國的深圳經濟特區。
等到金正日接班,成爲朝鮮第二代領導人以後,這種“開放”的腳步更是進一步加大。
例如,1998年啓動金剛山計劃,2002年宣佈建立新義州特區,2007年10月與韓國“破天荒”般的展開合作,達成的“海州特區協議”等等,都證明着金正日的銳意進取。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01年1月,金正日在訪問上海浦東的時候,首次用“開天闢地”一詞來形容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
因爲在他看來,中國的改開就像朝鮮的“老師”,朝鮮所走的改開路線,大部分都是套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這使得朝鮮能夠平穩的避開因改開可能會出現的諸多問題。
所以,在金正日的影響之下,這也是朝鮮國內對“中國改開”一詞最友好的一段時期,一度讓人們以爲朝鮮會沿着中國的路線,很快實現全面改開。
但,好景不長,就在外界越來越看好朝鮮的時候,朝鮮又一次“掉了鏈子”。
反覆橫跳的真相
2008年年底,朝鮮《勞動新聞》公開對“改革開放”開炮,斥責外界對朝鮮可能“改革開放”的一切猜測,並聲稱這是“帝國主義及其追隨者企圖搞垮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陰謀”,朝鮮應該對此提高警惕。
一年前朝鮮還在積極實施“開放”策略,一年後就突然翻臉,否認“開放”取得的成果,態度變化之快,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那麼,朝鮮爲什麼會這麼做呢?
對此,我們不得而知,但有兩個相關的細節非常值得注意。
首先,根據朝鮮官方的公佈的信息,在這一時期朝鮮所做出的一切新舉措,都是由朝鮮國防委員會領導和發動的,而非朝鮮內閣。
而在2009年,朝鮮曾修改憲法,規定國防委員會是“國家主權和最高國防領導機關”,其主要職責是“制定和貫徹先軍革命路線的國家重要政策”等,並未談及經濟民生的內容。
簡而言之,在這一規定下,朝鮮國防委員會的任務應該是推行先軍政治,而推動經濟民生髮展的任務,應該是由朝鮮內閣負責的。
基於這個原則,那麼朝鮮這一時期推行的一系列新舉措的目的就呼之欲出了,即:服務推行“先軍政治”。
“先軍政治”是朝鮮在特定歷史時期,爲了維護國家的穩定,賦予軍隊特權的一種制度,其本身是存在着明顯的優點和缺點的。
所以在朝鮮擺脫最困難的時期,走出苦難行軍之後,“先軍政治”已經被很少提及。
那麼,爲什麼在這個關鍵時刻,朝鮮又突然把“先軍政治”拿出來,甚至還添入憲法加以強調呢?
這裡就涉及到了第二個細節: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身體。
從2008年開始,就有媒體曝出金正日健康“欠恙”的消息,雖然朝鮮官方並未予以承認,但有不少相關人士都對這一信息進行了證實。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當時就有預測認爲,朝鮮或將因此暫停一切開放,致力於維持體制,許多專家紛紛直言:朝鮮很難在金正日時期走向全面改革開放。
事實證明,這一切並不是空穴來風,至少在2008和2009這兩年的時間裡,朝鮮的政策都趨於保守,這顯然與此前銳意進取的金正日大相徑庭。
不過,時間來到2010年前後,朝鮮的態度又再次發生了變化。
在這一年,金正日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裡,連續兩次訪問中國,期間不止一次的對中國改革開放再次給予高度評價。
而此前言辭激烈的朝鮮《勞動新聞》,也發文盛讚中國經濟發展。
顯然,在經歷了短暫的低谷後,朝鮮又一次對中國改開提起了興趣。
至於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朝鮮解決了其他的麻煩。
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與世長辭,金正恩成爲了朝鮮第三代領導人。
在紀念金日成百年誕辰的大閱兵儀式上,金正恩一改其父金正日不在羣衆集會上講話的習慣,發表公開演講,態度盡顯“開放”,引得外界驚奇不已。
而這,還僅僅只是開始。
在金正恩接班以後,朝鮮《勞動新聞》一改往日畫風,開始大肆刊登經濟新聞,這在前兩任領導人時期是極爲罕見的情況。
除此之外,金正日還在幹部會議上公開表示:“對我來說,大米比子彈更珍貴”。
要知道其父金正日可是曾經說過:“沒有糖果可以活下去,沒有子彈就不能生存”這樣名言的,這兩句話放在一起,難免讓人感覺有些“針鋒相對”的味道。
2019年7月,朝鮮正式從憲法中刪除先軍思想的有關內容。
自此,朝鮮的兩個時代徹底劃出了分界線。
而在這一時期,朝鮮繼續保持了對中國改開的推崇,並且還積極採取措施,學習中國的經驗,甚至金正恩本人還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韓國時任領導人文在寅實現了歷史性會面。
這使得人們又一次認爲,朝鮮即將全面改革開放了。
然而,伴隨着美國和韓國領導人的換屆,這一切再次煙消雲散了。
如今,美韓兩國頻繁的軍事演習使得朝鮮不得不做出對等的迴應,生存的威脅使得朝鮮又一次放棄了改開的想法。
不過,與此前不同的是,今天的朝鮮並沒有因爲時局而否認“改開”,顯然如果有得選,朝鮮是想要發展經濟的。
但,話又說回來了,這一切的前提終究是得有得選。
其實從朝鮮這幾十年對改開態度的變化就不難看出,朝鮮的經濟與政治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換而言之,對於朝鮮來說,其經濟發展是要服務於政治的,只有當政治環境相對穩定的時候,經濟發展纔有可談性。
這是朝鮮特殊位置所決定,朝鮮很多時候沒得選、也不能選。
但正如最開始,中國願意將改開經驗分享給朝鮮一樣,只要朝鮮能夠“開放”,一切都有機會,縱使美西方聯合封鎖,但誰又說世界上只有一條路呢?
參考資料:
1.中國30年成就刺激朝鮮謹慎開放__四川新聞網
2.朝鮮會“改革開放”嗎__張璉瑰
3.金正恩_神秘朝鮮新領袖的接班路_田毅
4.中國經濟發展帶給朝鮮的啓示_李憲京
5.金正恩政權的開放性姿態 外界應予以鼓勵__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