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偏鄉的璞玉學生 成大教授:如果我生在這樣的家庭,也難有如此表現
故事的源起,是由成大校長蘇慧貞與教務長賴明德在內的多位教授,深切感受大學考招制度對國民教育的影響力,換句話說,如果大學端改變了入學方式,也就可能改變臺灣中小學教育現場。
賴明德更希望在執行層面上,多考量學生背景,真正照顧到出身弱勢家庭,但仍努力向上的孩子們;於是在2017年,成大首度開辦「成星計劃」,作爲招收弱勢家庭學生的特殊管道。
主責的教授們更希望用具體的方式,對校內、校外「宣示」。由於成大按入學分數排名,最高的是醫學系,其次則爲「不分系學士班」與電機工程學系,因此決定由「不分系學士班」開出兩個名額,招收家境困難的學生就讀。只要是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或新住民第二代等,具有身分證明,便可以申請。由於申請時間在大學學測之前,等於是不納入學測成績。
今年,成大「不分系學士班」收到近百份申請書。一般大學審查入學資料的方式,是先看基本資格是否符合,接着以成績排序,「看起來」最公平。
蘇文鈺透露,幾位老師打完初步分數後,心裡覺得怪怪的。王育民則表示,當時賴明德將負責審查的教授們找來,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說這是很特別的名額,關係到成大與臺灣教育的未來,希望大家慎重。他建議衆人思考,看完一份申請書後捫心自問,假如自己在這位申請者的家庭背景下長大,能否媲美這位學生的表現?」賴明德甚至表示,願意一肩扛起外界的質疑。
王育民說,「錄取一個生長在偏鄉、資源不足的璞玉學生,確實可能擠掉一個成績好的學生進入成大的機會。」但他指出,試想將一位來自都市,或一位來自臺灣東部的學生,透過成大培養成企業人才,「哪一個比較符合翻轉的定義?」
於是,包含副教務長賴啓銘在內的多位評審,又再次審視資料,並重新給分,選出兩位正取生。
由於「成星計劃」入學者,平均錄取級分在52-57級分,確實較一般個人申請的級分低了8分左右。一旦進入錄取分數較高的學系,恐怕會與一般生的程度有落差,尤其須經過期中、期末考,才能取得學分,可能會讀得很辛苦。
但分數落差本在預料之中,校方除了備妥入學後的輔導機制,幫助學生跟上進度,且平均一位「成星」學生,共有三位導師協助輔導課業。除了原學系的教授解答課業問題,還有行政導師協助排課、規畫,另外蘇文鈺也同時擔任「不分系學士班」兩位特殊選才學生的導師。
其中一位學生,是家在臺東大武鄉、就讀臺東女中的陳裕安。童年時期,雙親數度進出監獄,在她國三時,母親入監服刑,預估到她大學畢業都還無法出獄;父親則在去年因爲肝癌過世。她只能靠着每月四千元的低收入補助,再加上努力唸書爭取獎學金,與祖母相依爲命。
陳裕安是家扶中心長期扶助的學生,求學過程中因輕微語言障礙,曾在資源班接受特殊教育。不過,這樣的環境並沒有阻撓她強烈的學習動機,高一時她參加全國高瞻計劃,以生物類作品獲得銀牌獎;高二參加科展,以物理類作品取得臺東代表權;今年五月,她更獲頒總統教育獎。
成大打破考招方式,帶給學生的資源連結,已經透過網路發酵,提醒衆人思考:擁有豐富資源的國立大學,可以爲貧窮世襲、偏鄉弱勢的學生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閱讀更多…)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136期)。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中西教育差很大 小留學生:繼續留臺灣唸書我會窒息! 24歲脫貧青年:那張職訓傳單改變了我 如果你生在這個家庭,也能拿到這樣的成績嗎?一個成大的暖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