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舉病手親寫說明文卡
張毅和楊惠姍當年退出影壇後,1987年創立琉璃工房,雖然當時不被大家看好,但經過多年努力耕耘,如今琉璃作品享譽國際。張毅爲了傳遞「有益人心」的概念,堅持在每件作品附上他親筆寫下的說明文卡,甚至在病牀上提起腫脹的手,一筆一畫寫下,希望能透過他的文字,對社會起作用。
楊惠姍說,每次看到張毅的作品都很感動,他演講的內容不是口號,是張毅一輩子實踐的觀念,「雖然已經做了30多年,但是我們的力量還是很小,現在還是用微薄的經濟能力支撐着」。每次開展前,張毅跟夥伴們說的都是作品背後的價值觀,而不是要賣多少錢,工房將作品透過百貨公司通路,就是希望接觸普羅大衆,「作爲一個藝術家,他的作品可以只放在美術館展覽,滿足個人表現,但對於工房的使命,他不是要做一個個人藝術家而已」。
張毅經歷病痛,對生命無常比任何人都懂,但覺得不應該悲觀看待世界,而是必須更積極呈現,楊惠姍分享:「他一直說『你必須知道生命本苦,所以就更要珍惜當下』。」在他的作品《禪心》、《一抹紅》等也都看得到,「他除了宗教裡的經文,還會再疊加自己對人生的體悟,比如《金剛經》說『人生如夢幻泡影』,他就會附註『心中仍有一抹紅』,告訴大家不要放棄生命」。
楊惠姍認爲,只要秉持張毅立下「永遠創造有益人心的作品」的中心思想往前走,「當概念打動人,市場就會在那,是有益的市場,不是利益的市場」。她也透露「張毅曾表示琉璃工房在我們這只是第一代,還會有第二、第三代,是要永續經營,這個觀念確定了,繼續走下去絕對沒問題」。張毅「至善前行」作品展於臺北松煙琉璃工房博物館展覽至3月15日,民衆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