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徵《STORY FORMS》限量書!攜手洪新富將生活故事化為建築形體
做爲首位摘下AIA國際建築設計大獎的華人女性建築師,十一事務所共同創辦人暨主持建築師張淑徵向來不循常規行事、樂於實驗嶄新手法,並致力在每個基地上創造具有意義的建築。今年六月她全新發表兩冊一套、限量發行500套的《STORY FORMS: FORM UNFOLD/ XRANGE ARCHITECTURE》,精選了11件「十一事務所」代表建築作品,並邀來紙藝家洪新富操刀,以立體紙雕結構呈現每棟建築最核心的概念精髓。
十一事務所共同創辦人暨主持建築師張淑徵攜手紙藝家洪新富推出《STORY FORMS》限量書。 圖/500輯、十一事務所提供、攝影:簡子鑫
造訪張淑徵辦公室,初見完整攤開,一座座聳立於紙上的純白手作立體紙雕建築時,簡直驚豔到難以言喻,因爲這樣的方式不只能讓人一眼洞見空間層次的演繹規劃,也得以想像光影將會如何被篩入屋內。特別是此書運用扣件組成活頁的方式裝幀,既可摺疊翻閱,亦能拉開延伸,甚至還可以單純拆放,放置在空間一隅即可化作獨立存在的藝術品;而另一本則有如互文般,藉由實景攝影與中英文字對照,補述11件建築作品一路走來的設計歷程。
完整攤開立於紙上的純白紙雕建築,視覺效果極其震撼。圖/十一事務所提供
一本讓人看了會在心裡放煙火的純白之書
回溯這本立體紙雕書誕生的契機,張淑徵說多年前她居於紐約時,曾意外收到一本錯寄的點字書,「當時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但這本全白、有着凹凸點點、無從解讀的書,卻讓我心裡的故事爆炸了,像一直在放煙火般。爲此我暗自跟自己說,有天我也要做一本全白的書,讓看到的人也會在心裡會放很多煙火。」
以天際線作爲結構的「變形城市」,轉化摺疊入書頁間。 圖/十一事務所提供
中英圖文對照的建築作品集《XRANGE ARCHITECTURE》。 圖/十一事務所提供
七年前,爲了讓更多人瞭解建築的力量,張淑徵找上洪新富做出第一版立體書,但因全手工行之不易、造價昂貴,最終止步於prototype階段。直至去年(2022),當全世界陷入Chat GPT與 AI來勢洶洶的浪潮,網路上也紛紛出現各種以Midjourney 生成、栩栩如生的建築圖像時;即便是趨勢,但關於平面生成這件事,張淑徵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去迴應它。
張淑徵說:「建築的形成涵蓋各種內涵與深度,是一個超級手作的過程,而且很多時候只要有一個清楚的idea,就能讓建築變得powerful。我覺得不能只用平面的方式去理解建築,因此我想把STORY FORM這個故事全部講出來。這是我對抗AI的方式,它越人工智慧、我越原始手作,它越機械,我就要更富人性。」於是今年她便下定決心讓這套書問世。
建築師張淑徵 X 紙藝家洪新富跨界合作《STORY FORMS》立體書(POP-UP BOOK)。 圖/十一事務所提供
何謂「故事形式STORY FORM」?
對張淑徵來說,一棟建築的形成是個複雜的過程,但在整個設計中,最令她感到興奮的部份, 即是去了解業主背後的意圖或想像,並盡力達到讓業主意想不到,甚至比他想像更好的樣子。
究竟建築師可以藉由建築這個行爲創造出什麼樣的意義?張淑徵認爲,「整個設計概念的架構來自意圖。因爲建築是一個極爲立體、四維的空間所產生出來的,它的形成就是一個STORY FORM(故事形式),也因這個 “STORY FORM”概念架構,建築的整體框架與其複雜的系統,如結構、光影、材料、動線、機電功能等等,即在此萌芽。」
張淑徵認爲,建築的形成涵蓋各種內涵與深度,是一個超級手作的過程,而且很多時候只要有一個清楚的idea,就能讓建築變得powerful。 圖/500輯提供、攝影:簡子鑫
像首次造訪「澎湖厝」基地時,張淑徵便觀察到當地常見的咾咕石(珊瑚礁石)傳統民宅,極具澎湖在地特色,同時也理解業主家族世代居住於此,想要將此宅做爲孝親宅的目的,「我當下的想像就是,這棟房子必須有祖厝的精神。」因此STORY FORM,不只是物理上的形式,而是從一個項目裡的限制或條件中,找到一個屬於它的故事。
因此透過一件件紙雕作品,不只能體現11件建築在概念時期所凝鍊而成的模樣,也能打開大衆對建築的另一層想像。特別是「如果你看到它的建造方式,就會知道建築是如何被打造而成,對我來說,就像你從空氣裡抓出來一種感覺,然後落實它,這應該是讓我一直想做建築的動力。」
翻閱時,ㄧ座座純白立體建築紙雕旋即躍然於世。 圖/500輯提供、攝影:簡子鑫
忠實還原建築比例
在紙雕創作上,因溝通初期張淑徵便會提供平立面圖,並詳細說明當時的設計意圖,因此洪新富大部份的作品皆按照原比例進行製作。即便建築和紙雕兩者所運用的尺度和材質截然不同,但最終呈現的結構組成、空間架構、設計概念,與設計的故事,卻與張淑徵所設計的建築邏輯融會貫穿,甚至恰如其分呈現出飽含設計精髓的概念。
同時,張淑徵也相當欣賞洪新富的活力,「他本身很有結構的概念,也能準確理解我的表達。」每次討論時洪新富總隨身攜帶工具,隨手便能拿出一張紙摺疊示意,一旦不準確便立刻現場調整,所以最後的成品有點像兩人碰撞下的成果。
以紙雕創作凝鍊建築概念
像作品「灣臥」的紙雕便忠實呈現三個樓層得以自由錯開的弧牆關係,而「華邦電子」則以大樓內做爲設計亮點的演講廳爲原型,幾乎完整還原以米字型模組構成菱形桁架的新形態斗拱系統。
至於像作品「音樂屋」因業主夫妻皆爲音樂家,設計時爲張淑徵便想要將表演廳放進房子的中央,讓整個建築概念變成一個樂器,她表示:「當你看到紙雕時,會看見裡面樂器發聲器與迴音箱之間的關係,但如果只是平面圖,其實沒有辦法去理解它的形成。」
蜿蜒漫遊之牆的「灣臥」,宛若真實建築佇立紙上。 圖/十一事務所提供
兩冊一套的《STORY FORMS》可對照互文;圖中爲「音樂屋」。 圖/500輯提供、攝影:簡子鑫
作品「澎湖厝」紙雕,則近似張淑徵最初提供給業主的概念模型(conecpt model),因當時她即以三塊模型,形構三個主要起居區域的板牆結構系統,並結合「卷形屋脊」、「弧形山牆」以及遠看像座村落的形式,與三爪窗、五爪窗的開窗態度;因此透過這件紙雕亦可看見最初的設計意圖。特別是這棟住宅不只爲澎湖傳統建築注入當代創新語彙,也爲張淑徵拿下2021 美國建築師協會AIA 國際設計大獎,收藏此作亦極具意義。
而另一個近期甫完工,位於臺北的六層樓都市集合住宅,張淑徵則笑說,「這個案子就像解碼,也像三塊合在一起的變種魔術方塊,我必須去思考這麼多東西如何能形成一個獨特的答案。」因此她打破一般常見臺灣住宅格子狀結構外露的樣貌,與各式如藤壺般突出物的外觀, 以無凸出水泥樑柱框架的平順結構外殼,創造室內大跨距的無樑空間;這件作品透過紙雕的立體手感,更能清晰洞察整體結構之美。
作品「澎湖厝」紙雕,近似張淑徵最初提供給業主的概念模型。 圖/500輯提供、攝影:簡子鑫
此外,除了《STORY FORMS: FORM UNFOLD/ XRANGE ARCHITECTURE》,2024年初即將出版新書《The architecture of xrange: Inspired by constraints》,將透過國際出版社於全球發行。因爲兩本書的製作時程幾乎是同時發生,張淑徵透過作品集的梳理與回顧,彷彿又更瞭解了自己。
因爲建築,張淑徵找到生命的專注力和創意的出路,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家庭。因此,她深信建築不僅是材料資源的交換,還包含許多人文或文化的意圖,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工藝性。透過這本立體紙雕書,她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建築的力量所在,並讓讀者們得以藉此去理解感受每棟建築背後精彩的故事。
張淑徵深信建築不僅是材料資源的交換,還包含許多人文或文化的意圖,她認爲不能只用平面的方式去理解建築,因此攜手紙藝家洪新富共同打造,讓人看完會在心裡放煙火的純白立體紙雕建築之書。 圖/500輯提供、攝影:簡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