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人個展「戰鬥之城.終」閉幕 創北師美術館觀展人次最高紀錄

藝術家張立人個展「戰鬥之城.終」在北師美術館推出,帶領觀衆看見藝術家如何在越趨現實的大環境下,仍試着保有自我以及理想的軌跡,展期至21日,民衆下午把握最後機會觀展。圖/中央社

藝術家張立人個展「戰鬥之城.終」今天閉幕,觀展人次共12.3萬,成爲北師美術館觀展人次最高展覽。張立人陪伴觀衆迎接閉館,回首該展歷時14年,戰鬥、「對幹」對象原來是「現實」。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近年陸續推出「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光-臺灣文化的啓蒙與自覺」展,展出雕塑家黃土水作品「少女胸像」及「甘露水」等,皆曾吸引大批人潮。「戰鬥之城.終」展自5月4日起展出至今天,再創藝壇話題,每天吸引約2000人次入場,且觀衆進館時間平均2小時。

北師美術館邀請張立人今天下午與藝術家好友倪祥、蘇育賢館內對談,4小時過程中,張立人回顧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時期至近年創作,此次個展中展出的2009年錄像作品「模型社區」,則被他視爲「戰鬥之城.終」前身。

藝術家張立人(左)個展「戰鬥之城.終」5月在北師美術館開展,除創作錄像,也以木條、保麗龍等材料搭建出城市模型,21日邁入展期最後一天,張立人下午現身講座,分享創作歷程。圖/中央社

倪祥回憶,記得南藝大時期有期末、期中評圖作業,張立人有次做了一棟房子模型,讓大家只能以望遠鏡角度觀看,「大家看完沉默,完全沒有任何迴應,就這樣過去了,不知道他會將公寓發展成一個社區。」

在「模型社區」中,張立人搭建出全白房屋組成的社區,模型人偶於其中如人們日常生活態樣,但隨着BB彈掃射,人偶逐漸血肉模糊,營造衝擊視覺效果。張立人說,「模型社區」對他來說還是實驗階段,思考人物的想像與邊界,試圖呈現「人」的故事。

與此同時,張立人正在藝壇嶄露頭角,2009年那年,他研究所還沒畢業,就連續獲得高雄美術獎首獎、臺北美術獎首獎、第7屆桃源創作獎首獎,隔年更入圍第8屆臺新藝術獎。本就思考着「人」,這些經歷也促使他思考起「藝術家」的本質。

張立人說,年輕藝術家得到很多獎項後,好像就是某種成功,頂多再去威尼斯美術雙年展,再來就不知道要幹嘛,好像人生已經到頭,「我覺得此路不通,火車要出軌,所以要停下來轉其他路徑,『戰鬥之城』計劃就是這樣的想像。」

蘇育賢觀察,張立人在創作實力廣獲肯定後,開始對藝術家環境體制產生批判,甚至帶着近乎憤怒的情緒,進而影響到創作,探討「怎麼樣才叫有用的人」。

回顧14年來,張立人多次展出「戰鬥之城」階段性成果,期間不乏需去做別的工作以繼續支持創作。他說,他就是有點不想輸給現實,藝術家如運動員,真正能創作的時間很短暫,與其想着如何被大家看見,他思考「如何被遺忘」,「這是很現實的,因爲最後總是會被遺忘,我的話,希望大家想着好像有個做『戰鬥之城』的人吧。」

藝術家張立人個展「戰鬥之城.終」以類舞臺劇的方式於現實世界搭建場景,從無到有創建一座繁複而龐雜的迷宮,並在北師美術館推出,21日爲展期最後一天。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