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高手-三洋磁磚董事長陳福吉 有自己的風格創新研發 才能長長久久
認識陳福吉
對一出生就在窯陶堆裡打滾長大的三洋磁磚董事長陳福吉來說,窯燒和他有濃厚的感情,家族事業從做花瓶、餐具到現在成爲國內第一大磁磚廠,親歷臺灣陶瓷業的盛衰、轉型;他認爲,唯有創新研發、迎合消費者口味、獨創一格,國內陶瓷廠才能追隨世界潮流,立於不敗之地。
窯燒製陶早在2千年前就已存在,陳福吉家族在民國37年,就在鶯歌生產花盆、花瓶及餐具等陶製品;隨着時代、環境的變遷,在民國59年正式開始投入建築陶行業,轉型生產馬賽克,成立「三洋窯業」。
陳福吉回憶,那時,隨着臺灣經濟的起飛、國內房地產市場的蓬勃,臺灣的陶瓷業真是意氣風發,生產線高達300多條,產業發展達到巔峰。
這段期間,任何陶瓷、磁磚廠可說是「隨便做、隨便賺」;不過,陳福吉卻非常有遠見,當別人原地踏步時,陳福吉已經看到,一定要把技術提升、設計創新、機器設備更新,才能在當同業一窩風、一成不變搶市場的惡性競爭循環中,脫穎而出跟得上時代。
不吝投資、不斷創新、不停研發,陳福吉所領導的三洋磁磚,在碰到石油危機、金融風暴等多次景氣下滑,市場進入減產、淘汰期,還是能屹立不搖,甚至頭角崢嶸,成爲業界的領導廠商。
早在民國71年,陳福吉就看到磁磚產業必須量化來降低成本,因此,就引進西德快速窯及義大利成型機投入地磚生產,大幅提升品質及產能;三洋磁磚更是臺灣第一家採用最新滾筒式電腦高速窯爐、專業生產二次燒壁磚的企業。
陳福吉對自創品牌、研發創新,一直都認爲,這是打破低價競爭,行銷全球堅持必要走的路;所以,除創業就打「三洋」品牌外,更陸續創立第二品牌「聖瑪莉諾磁磚」,走精品高價客層。內控管理效率化、製程改善精簡化,則是陳福吉自認,超過60年曆史的三洋磁磚,雖歷經多次產業重整風暴,仍能有競爭力,還可以生存很好的原因之一。
「要有自己的風格」才能在這行業生存,因此,陳福吉在領導三洋磁磚這個品牌走向時,就不斷的導入創新、研發心力,從成功開發一次燒壁磚工藝、臺灣第一家生產H.G.T高亮修邊磚、在民國87年推出當時最大尺寸壁磚、領先臺灣同業推出高亮鏡面磚、推出全國第一片鏡面「晶化石」磁磚,都可以看出,陳福吉透過不斷的研發創新,成爲業界翹楚。
生產環境的改變、世界潮流趨勢的演進,磁磚的生產製程朝向環保、低能源、低人工、高效率的方式;陳福吉早就看到這一點,從原料的採購、加工及製程上,就已自己一再的探討、研究,務必讓所有的原料發揮最大效能、成本降到最低、製程最有效率。
另外,陳福吉也針對三洋磁磚人力資源的運用,透過內控管理,做出最有效率的使用及分配,讓人力成本降到比同業平均還低。
經營陶瓷產業超過50年,陳福吉董事長經歷過低潮、高峰,也碰到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劣質產品的低價搶市,但,「做人實在、以誠服衆」是他的理念,也是他一路走來,堅持不移的信念,就是秉持50年不變的信條,陳福吉在業界贏得無數人的信服、支持,也用此贏得客戶的信賴。陳福吉說,他從一出社會,對人、對事,都以誠爲中心,生活中,「守時、守信」是基本原則;與人約,一定準時,與人承諾,一定守信,正因爲這樣做,陳福吉得到人的尊重與信賴。
以誠待人,放諸四海皆準;陳福吉從基層就如此,到擔任臺灣區陶瓷公會二任理事長時也這樣,以誠交朋友、用誠來爭取不同意見的支持,讓他在碰到困難、阻礙時,總能迎刃而解,順利解決。
臺灣陶瓷業、磁磚產業,正面臨轉型關鍵時刻;陳福吉表示,臺灣人工成本、原料取得,已經沒法跟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競爭,所以要走附加價值高、精緻型的產品。
爲分散經營風險,臺灣許多的陶瓷、磁磚廠已紛紛到中國大陸,印尼、越南及馬來西亞投資設廠,也都有不錯的成績及豐收;陳福吉認爲,雖然錢要賺,但也不要貪圖短暫的獲利,產業要升級、要創新,才能過關斬將,無往不利。
另外,陶瓷業也要配合全球綠色、環保趨勢潮流,變更產品項目,迎合國際綠建材流行,從製程、材料、使用能源,甚至行銷方式,都要加入綠色、環保要素,讓產品能符合全球綠建材規格及認證,才能躋身國際市場,永保競爭力。
陶瓷產業是中國最傳統、古老的產業之一,陳福吉說,臺灣對陶瓷產業要有計劃性的培植、有計劃性的外銷、有計劃性的創新研發,才能讓臺灣的陶瓷、磁磚產業能轉型、提升產業價值,繼續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