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旁景教寺院遺址聆聽文明迴響
在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北郊、火焰山南麓一座山丘上,坐落着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形制與功能清晰且時間跨度較長的景教遺址——西旁景教寺院遺址。近日,記者跟隨數十名中外專家學者走進這裡,近距離了解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的考古成果,聆聽千年文明的迴響。
沿着一條崎嶇山路,記者跟隨考古工作者來到山頂的遺址現場。山頂風有點大,爲了防止發掘現場被風蝕,考古工作者對大部分地面遺蹟進行了遮蓋,留下了一組形制規整的房屋結構遺蹟。
“這裡就是這座修道院的主要建築遺蹟,它由南北並排的3棟東西向建築和附屬建築組成,建築結構有西亞、中亞地區景教教堂的典型‘三殿式教堂’特徵,採用的建築技術和材料卻呈現出本土的傳統風格。”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教授、西旁景教寺院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劉文鎖說,這組建築中間的房屋遺蹟,是一座長方形大廳遺蹟,大廳南北兩端均有豁口。考古工作者用毛刷等工具繼續清理,發現了門框、門道、臺階和通道等遺蹟。可以看出,它是以通道形式與兩側房屋相連的。
在這組建築的西面,考古工作者在一處建築遺蹟裡發現了7件排列很整齊的大型陶器。其中,兩件裡面有殘留物,後經檢測,發現殘留物是葡萄籽。考古工作者由此判斷,這處房屋遺蹟應該是一個酒窖遺蹟。
繼續往南,發現了一處保存比較完好的遺蹟,牆體有一人多高,裡面的建築結構比較複雜。“它是一個穹窿頂建築,有可能是當時的一座圖書室。”劉文鎖說,“在山丘的北坡,我們發現了一些房屋面積比較小的遺蹟,這些房間有可能是修士們居住的寢室,或者是儲存糧食的地方。”
“從2021年至今,我們在這裡發掘出土了2000餘件重要文物,包括近1000件(組)多種語言文字的文獻。這些發現讓人非常振奮,也很出乎我們的意料。”劉文鎖說,尤其是出土的古敘利亞語、漢語的書冊,北宋的漆碗,“熙寧元寶”錢幣,以及保存完整的玉雕十字架等,都是景教本土化的鮮活證物。
“這些重要發現,不僅爲我們重建這座修道院的生活風貌提供了重要資料,更爲深入探討古代景教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古代西域語言文字和基督教文獻與藝術等,提供了詳實的研究資料。”劉文鎖說。
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在考古發掘時,其文物保護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我們從2022年起,就在推動遺址的保護和展示利用項目,目前遺址的保護圍欄和考古工作站已經建成,遺址出土的部分文物已經在吐魯番博物館的‘考古新發現展’展覽中對外展示。”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龍說,同時推進的還有遺址的本體加固、文物保護和展示規劃。
“今年,我們正在積極推動遺址博物館項目立項,力爭明年實現項目的建設實施。”王龍說。
據瞭解,目前西旁景教寺院遺址的發掘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大部分考古工作即將完成。“今年的考古發掘工作預計在11月全面結束。下一步,我們的重點工作是修復和釋讀大量出土文獻、壁畫,爲國內外學者提供更爲豐富的研究資料。”劉文鎖說。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唐代從波斯傳入中國。景教在古代中國曾被稱爲“波斯經教”“大秦教”,景教是唐代對其傳入後的稱呼。
景教第一次傳入中國的記載來源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國寶級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根據碑文記載,唐貞觀九年(635年),景教高僧阿羅本來到長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率儀仗在西郊迎接。貞觀十二年,唐太宗允許他傳教,在長安城內的義寧坊造大秦寺,景教由此開始在中原地區傳播。
新疆地處絲綢之路要衝,景教在唐代從中亞地區傳入吐魯番等地後,是以新疆地區作爲中轉站轉入國內其他地方的。吐魯番市西旁景教寺院遺址,就是一個鮮活的例證。(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