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關注:陶寺遺址博物館定於今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安綺】11月6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山西陶寺遺址博物館開館有關情況,並公佈陶寺遺址博物館定於今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
陶寺遺址博物館外景(圖片來源於國家文物局官網)
陶寺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年代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遺址1958年被發現,1978年正式發掘,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寺遺址,是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發展中的重要節點,是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收幷蓄、連綿不絕特質的生動寫照。
陶寺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是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重點項目,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博物館建設項目啓動以來,國家文物局會同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財政部等高度重視,予以重點支持,指導山西省、臨汾市政府和各級文物部門悉心組織、有序推動,日前已經完工。
陶寺遺址博物館館藏文物(圖片來源於國家文物局官網)
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表示,陶寺遺址博物館的建成與開放,是中國考古和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新時代以來中華文明歷史研究不斷引向深入、大遺址保護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縮影,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陶寺遺址博物館是集中呈現陶寺遺址考古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據瞭解,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陶寺考古研究,將其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長期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部門聯合開展系統的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完成遺址分佈範圍內約400萬平方米的考古調查,勘探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近3萬平方米。
考古發現城牆、大型建築基址、祭祀遺蹟、手工業作坊區和墓葬區,出土了銅器、玉器和朱書陶壺、彩繪蟠龍紋陶盤等珍貴文物,來源十分廣泛,元素匯聚四方,還有部分學者推測可能與天文觀測、記時等有關的遺蹟和遺物,反映出距今4000多年前後以陶寺爲代表的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創造發展、迅速崛起、走向一體,引領中華文明發展新格局。
特別是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陶寺內城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其中,內城1號建築基址面積達6500平方米,是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基礎之一,內城被判斷爲類似後世都城中“宮城”性質。在內外城之間還有多處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佈,墓中往往隨葬大量文物,且出現鼉鼓、土鼓、石磬等固定組合、固定數量、固定位置的現象,反映“禮樂制度”很可能初步形成;許多小型墓葬沒有任何隨葬品,說明當時不同羣體之間社會地位差異顯著,階級分化嚴重。這些發現生動表明,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進入新的重要階段,陶寺早、中期聚落已經初步具備早期國家特徵。
陶寺遺址博物館的建成,讓陶寺遺址擁有了高質量展示中心,集中展出230件(套)珍貴文物,多璜聯璧、彩繪蟠龍紋陶盤、銅蟾蜍片飾、綠松石鑲嵌腕飾、彩繪漆木器、骨質口簧等集中亮相,結合光影、數字化等技術,全景式展示陶寺遺址在城址規劃營建、手工業製造、藝術創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遺址博物館特設考古歷程展廳,致敬陶寺發現以來60餘年的豐碩考古成果和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讓觀衆直觀瞭解考古學科。
與此同時,遺址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提升了陶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水平,爲遊客參觀遊覽、當地村民休閒遊憩提供現代化的公共文化空間。
遺址博物館開館以後,將充分發揮考古研究的基礎支撐作用,依託正在持續開展的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研究,不斷充實展品和成果,持續改進展陳內容,充分體現“考古味”。將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站、陶寺遺址現場展示、考古研學中心等形成功能互補,更加立體全面闡釋燦爛輝煌的陶寺文化及其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影響,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同時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面向社會公衆尤其是中小學生創新提供生態型、體驗型、研學型的產品服務,提供大遺址保護利用的中國方案。
據悉,開館後的陶寺遺址博物館實行預約購票參觀。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特定對象實行門票免、減政策,具體是:人民教師、18週歲以下未成年人以及全日制大中專學生半價;現役軍人、人民警察、消防救援人員、革命傷殘軍人,身高1.4米以下兒童,60週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持相關證件免費入館。(本文內容綜合自國家文物局官方公衆號發佈會實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