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開超市,真的能月入十萬?
投入三四十萬,做一個線上超市,一個月賣四五十萬的貨,利潤十來萬,不到半年就能回本,這聽起來是一個性價比極高、極具吸引力的商業模式。
“萬物皆可送”,這場抖音、美團、京東等平臺之間的即時零售新戰事,不僅救了被拋棄的前置倉,還將一些敏銳的人送上風口。
劉康在2022年就開始搞閃電倉,“疫情的時候一家店一個月賺個10萬很正常”。
但隨着越來越多“零售小白”的涌入,從去年年底開始,劉康覺得這個業態有點危險了,“現在行業內相當於一幫幼兒園的小朋友在打架”,身邊很多早期閃電倉同行和朋友已轉行發展。
他一直在觀望,今年一年都沒再發展加盟。
“野蠻生長之後,現在越來越專業化,很多人就要被淘汰了。閃購的體量已經到了天花板了,當豬多了,你這個風還能吹得起來嗎?”
傻瓜都能掙到錢
“那時候賺的太瘋狂了,我的媽呀,傻瓜進來都賺錢。”劉康記得,在2022年,只要有口罩、寶礦力飲料、溫度計等商品,店鋪就能賣瘋,天天爆單。
劉康以前開了3家線下便利店,每天營業額近一萬,當時美團業務員常常來勸他上平臺做外賣,但是“配送成本太高了,承擔不起”。疫情後,營業停滯,只能開始探索線上渠道,和平臺合作,沒想到很快就做了起來。
從2021年開始,倉店業態的線上超市就悄悄進入了紅利期,疫情提供了一個發展線上生意的窗口,倉店擺脫以生鮮爲主的低利潤模式後,優勢開始顯現出來。
美團曾計算,相比“店”來說,閃電倉的坪效、利潤率都相對更高。200平方米的面積,平均來看,店的月銷售額約爲35.5萬元,閃電倉的月銷售額約爲50萬元;店的坪效(元/平方米/天)爲59.2,閃電倉爲83.3;店的利潤率爲1%到5%,閃電倉的利潤率爲3%到10%。
這兩年大環境變化,線下門店數據下滑,而線上即時零售的市場規模不斷上漲,從2019年的1179億,增長到2022年的5043億。
●2017—2026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單位:億元)。圖源: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3)
“這個增長速度還是挺恐怖的”,王史宇的公司是泉州當地有名的連鎖便利店,門店總數有500多家,從去年開始,組建了一個初創團隊,專門開拓線上業務。
相比於第一次進入這個賽道的人,數量衆多的線下門店給他們帶來了集採優勢,供應鏈、團隊管理上也有一定的經驗,儘管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閃電倉”,但他們有信心,把門店搬到線上也能做好。
第一家2023年2月份開始營業,試運營的整體數據和回報模型超乎想象。僅僅投入了30萬,SKU只有1000個,相比於其他六七千平、七八十萬投資的大型超市,算很小規模,但一個月銷售額就能達到40萬元。
哪怕是一個沒有經驗的小團隊也能取得如此誘人的結果。第二個月開始,他們決定繼續開店擴張,一邊在原有門店、渠道上疊加線上業務,增加門店的盈利能力,升級了200多家。另一邊新開純線上倉店,目前已經有80多家。
“大部分加盟商其實都是小白”,王史宇介紹,他們團隊設計了一系列針對門店開店的SOP流程,不管是對小白還是有經驗的人都是適用的。“只要配合就行,充當一個店長的角色,不需要加盟商自身有多高的水平”,在運營過程中有什麼問題都是他們接手處理。
王史宇印象最深刻的、盈利能力最好的是成都的一家店,2023年初投入了20萬元,第一個月銷售額就達到了25萬元,客單價平均50多元,月利潤大概10萬元,所以兩個月就回本了,接着這位老闆在半年內陸陸續續開出了8家門店。
如今他的門店幾乎零倒閉率,如果投入20萬,行業平均的回本週期需要一年左右,他們只需要半年,開店之後馬上就能盈利。
零售小白,涌入閃電倉
許娟娟也看到了閃電倉的賺錢機會。她的朋友在2022年就入局閃電倉,倉店面積200平,有5000多個SKU,開店前幾天訂單量就達到每天三四百單,一個月盈利四五萬,後來店越開越多,慢慢做成了品牌。
去年九月份,他們開放加盟,許娟娟就加入了。加盟費三萬多,抽點3%。她總投入30萬左右,前期拿貨不多,慢慢增加,現在的SKU有4000多個。生意火了之後,她的店裡還時不時有人想來考察,但她不太願意放這些潛在的競爭對手進來。
想要擴張的品牌和想要賺錢的普通人一拍即合,加盟成了最有效的合作方式。
品牌給加盟商們提供從選址、選品、供應鏈到後期運營維護等全套一條龍服務,留給加盟商們的只剩出錢、上貨、揀貨等基礎工作,不懂行業、沒有經驗的人也能上手;而門店越多,運營得越好,品牌越賺錢。行業內品牌一般抽點5%,平臺再抽點5%。
能不能遇到一個靠譜的加盟品牌,決定着生意的成敗。
呂業豐還算幸運。他找到了很負責的品牌,甚至不收加盟費,只是從營業額中抽點5%。當初參觀門店的時候,他看到後臺數據,一個月一萬多單,也觀察到半個小時裡就來了七八個騎手,他感覺還不錯。
加盟之後,第一趟有一個人過來幫他選址,第二趟來了兩個人教他上庫存。開店之後真正忙的時候就三四個小時,比上班輕鬆點,也不需要考慮運營的事,“這東西我也看不懂”。
他是在小城市做的無人倉,不到50平的倉庫,租金600元,只投入了6萬多元,現在一天100單左右,多的時候能有200單,月銷售額6到8萬,利潤率差不多能到30%。
也有不少雜七雜八的快招品牌,盯上了小白們的加盟費。
聞宇就差點被一個快招品牌忽悠了。“他們給我講的每一句話,他們公司給我展示的每一個東西,都戳到我的心坎裡了,太瞭解我需要什麼了。”他覺得,如果不是朋友已經踩過坑,如果不是自己根據之前的工作經驗做了調研,100%會栽在這裡。
當時他去公司參觀,就感覺有一種特殊的氣場,“就像娶老婆娶到白富美,有點高攀不起,想趕快簽單”。
公司規模很大,辦公室裡寬大明亮,掛着一堆榮譽牌,裡面有將近兩百多人,女生穿着套裝,男生穿着西服,形象光鮮,看着很正規。
後來他參觀其他公司,回想起來那個快招品牌,房間裡雖然掛着運營部、設計部的牌子,但他們面前都擺着一個本子,都在打電話,“真正乾的工作都是招商”。
●招商人員會羣發門店的營業數據給有意願加盟的客戶。圖源:聊天截圖
他們實在太熱情了。聞宇每天都會收到快招品牌招商人員發來的門店數據,有的是截圖,有的是視頻,但沒告訴他究竟是哪一家店。對方還帶他去了線下倉店,拿出了手機給他看一個自己研發的配貨APP,上面顯示一瓶SK II成本價只要100元,門店銷售價500元,直接就是400元的利潤,如果標價300元,肯定能競爭過別的店。
甚至品牌方還提出可以書面承諾,保證一天能賣多少單,一年能賣多少錢,做不到退加盟費,只是必須滿足它制定的運營規範——“我想這個也太牛逼了”,聞宇被套路迷惑,心動了。
品牌的種種誘惑條款,真實的賺錢案例和各種炫目的經營數據, 吸引着越來越多零售小白衝入這個行業。
非良性競爭
紅利很快就消退了。
去年六月份,曾朋威裸辭和朋友們合夥創業。他當時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美妝倉品牌的軟文營銷,投資小,2-3萬就能做起來,回報預期可觀。
和他一起創業的合夥人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22年就嘗試開了閃電倉超市,沒有經驗從零開始做,但做得非常好,20萬的啓動資金,一年內開了三家。
他們四個人“抱着一腔熱血”開始準備。租場地、註冊營業執照、裝修、分工選品、找供應鏈採購、理貨擺放、一個個手動在美團上架,忙了一個多月,7月6日開業的時候只上了1000個SKU,第二個月補到了2000個。
數據看起來很好,剛開業前兩個月跑得很順。第一個月,自然單就有將近1000單,第二個月達到了3000單。單量一天比一天多,四個人每天都很開心。
但是到了9月份,單量直接腰斬,變成不到2000單。不僅僅是因爲外賣行業的淡季到來,他發現,自己所在商圈的競爭突然加劇了,SKU4000個以上的超市品牌店突然開了6家,讓他的門店在“圍剿”中敗下陣來。
因爲是新手,他也不知道怎麼拯救店鋪,10月份就開始虧錢,只有一千單左右,入不敷出,他決定放棄經營,停止進貨。
“行業競爭非常殘酷。”當初入場前,曾朋威做了市場調研,附近10公里內月銷1萬單以上的店鋪有7家,月銷5000單以上的店鋪有15家,月銷1000單以上的店鋪有20多家,已經有很多了;但今年4月份,他關店之後回顧,翻了一倍不止,1萬單以上的店鋪已經增長到15家。
清倉的時候,曾朋威找了一個二手回收商,聊天的時候對方說,自己一個月平均回收20家左右,他虧的算少的了,“有家8000平的倉庫,開了三個月,倒了”。
“其實從去年年底那會兒就開始有前置倉、閃電倉的倒閉潮,90%以上都是小白。”王史宇說。
“2023年以前,閃電倉這個行業其實競爭不激烈,還處於市場比較空白的時候,需求大於供給,基本上只要你開了,客源就會主動找上來。”曾朋威就是被之前的大好形勢吸引才願意入局。但慢慢地,江湖上的人多了,拼殺也變得激烈而原始。
“整個平臺的商品價格對比非常透明,價格戰佔主流。競爭陷入了高度內卷的情況下,你只能通過低價套路去拉流量。店鋪在美團的評級中權重好,纔可能有不錯的單量。但一旦打價格戰,品牌有規模效應,有能力降低成本,但小店沒有資金虧不起。”
曾朋威還是小白的時候,常常和一些品牌店主溝通,加盟費就要68萬,錢交過去之後,品牌會給4000-5000個SKU的貨品,負責線上運營策略,第一個月就能做到萬單,但是預計虧損10萬元——必須先把銷量打上來,提高店鋪的權重,在他看來,這是大部分品牌超市的打法。“人家就是奔着虧來的,完全競爭不了。”
在美團上做流量,要做引流品、爆品,用大牌的酒水飲料引流,標價0.01元——可口可樂一聽330毫升,進價就1.6元,但一分錢賣出去。
●零食飲料是線上超市的引流必備品。圖源:受訪者
“這種一分錢爆品,我們最卷能捲到什麼程度?像紅牛進價4塊5左右,也能拿來做一分錢爆品。去年很多店已經虧不起了,不做了。”劉康也發現,之前引流品從一瓶2元的礦泉水,變成1.5升大瓶水,再變成5升的一桶水,“看看誰的實力硬,誰虧得起嘍”。
甚至還會卷配送,9.9起送都不算什麼,有的直接做0起送,搭配引流品,一萬單裡很多都是“羊毛單”,幾乎全是羊毛黨貢獻銷量。要是算成本,一聽紅牛4.5元,加上至少5元的配送費,一單就要虧10元錢以上。
做引流品是爲了賣低頻、利潤高的非標品。比如雙眼皮貼,進價18元,售價30多,毛利率50%,算是百貨裡的平均水平,更高的能翻兩到三倍,超市能不能做賺錢就看貨盤裡這些利潤品的動銷情況。曾朋威觀察,“超市業態現在能掙錢的寥寥無幾”。利潤是從每一單裡摳出來的,大單貼小單,利潤品貼流量品。
原本,虧損補貼只是暫時的,等到有穩定的客流和復購就可以停下,但現在,“新商家的加入速度比老玩家退場速度快得多”,一旦停止補貼走量,就會失去競爭力。
在今年美團的即時零售大會上,曾朋威記得美團官方說了一個數據,超市業態在2023年之前,有3000個SKU可以活的不錯,但現在五六千SKU是門檻,七八千是主流,最卷的頭部已經到了一萬個SKU。
以前一萬單的店鋪,每月到手能有40萬,現在只有20萬不到。
掉入加盟陷阱
王史宇這幾個月都很忙。“今年市場競爭激烈,二三流團隊的品牌門店大部分都面臨倒閉。我們最近排了很多店,人手緊缺,後面等了幾十家店。”
最近一個月,有四十多家門店在排隊等待整改,比新店還多。這些門店都是之前加盟別的品牌,但經營出了問題,帶店加盟需要重新整改,費用比新店加盟費便宜,幾千到一萬不等。
曾朋威分享,美團對倉店有四種分類:散店,2%不到;鬆散品牌,前期天花亂墜地吹,但收了加盟費後就不管了;優質品牌,也有評級,C級營收標準在6萬~12萬,C級以下就是不入流的品牌;優質連鎖,比如屈臣氏、名創優品。
很多小白還沒有直面市場的殘酷競爭,就先被不入流的品牌擺了一道。
雖然對快招品牌的宣傳很心動,但謹慎的聞宇最終沒有選擇加盟,他單獨找到加盟門店的人聊,發現裡面全是套路,數據根本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好,如果去質問,對方有一萬種理由解釋。甚至貨盤App上的成本價格都是隨意設置的,那瓶據稱成本價只要100元的SK II,實際成本價還是300元。
“很多品牌,現在就是靠收加盟費賺錢。”王史宇說。
在挑選品牌時,聞宇發現,假如提出投入10萬元,品招品牌會說至少要鋪5-6萬元的貨,但快招品牌加盟費就要六七萬,就告訴他可以少撥貨,3萬就夠了。“我覺得這對我就是不負責任,實際上兩三萬哪能夠?貨鋪少了,品類少了,是做不得的。”
還有的品牌明明與加盟商簽了5公里內的區域保護合同,但卻在沒有經過加盟商同意的情況下,在距離四公里多的地方新開了一家。許娟娟的姐姐許伊然也一起開閃電倉,她覺得,一些不靠譜的加盟商說給什麼營業額保障、退加盟費保障,實際上保障越多的越不可靠,聽起來越好聽的越要提防。
這裡還存在更純粹的騙局。陳曉藝今年夏天在抖音刷到了成人用品無人倉品牌的招商廣告,加了招商經理的微信,對方介紹說需要投資6萬元,3萬加盟費,3萬鋪貨費,買三四百個SKU的貨品,租個十幾平方米的小場地,正常三四個月就能回本,一天賣出10單就能賺錢。
過了幾天,她還沒決定加盟,就有兩個人主動上門來介紹。她被說得心動了,8月加盟之後才發現被騙:交給他們購買安裝的鎖和監控十天不到就出現問題;每天都不做活動,不和她對接,羣裡十幾號人,沒有能做事的,一個月下來才賣了200多元,損失的除了6萬初始資金,還有刷單費用、配送費等等。有時候騎手不願意來無人倉揀貨,就得再加錢,而且一般是凌晨單,至少加5元,一單就會產生十幾塊錢的配送費,根本賺不到錢。
有其他受害者組隊去總部質問,得到的說法就是公司已經破產了,可以退費10%,但大家沒同意。後來發現他們又換了一個品牌繼續騙人,和商家們聯繫的微信號都沒換。
最早一批受騙的到現在已經半年了,錢還是沒追回來。現在她找了律師要和品牌打官司,已經完成立案。
模式很好,但賺不到錢了
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只有優質的商家才能存活。優質,不從效果看,就是有目標、有方法,懂得自己在做什麼。
電商裡面有句話,數據漂亮,不一定代表你賺得多。“可能數據好看,一個月營業額高的六七十萬都有,但是真正到自己口袋裡的就沒多少了”,王史宇說。
曾朋威也知道,做線上生意,很多人算不到隱性成本,即平臺營銷成本。如果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App上的數據,就只看到營業額和毛利率,但算不出賺沒賺到錢。
“很多人會覺得單量高就等於賺錢”,他接觸過很多不靠譜的品牌,招商時給的都是營業額數據,而不是到手的純利潤數據,這其中一般都有貓膩。他曾遇到一個人,開店第一天發現數據有出入,原本介紹的是到手均價有50元,結果一看才20元,第二天就轉店了。
他的一個同行,一個月出1400單,天天跟他吐槽,覺得自己單量還可以,每單也能賺錢,但卻發現卡里沒有錢。系統不顯示平臺扣點、推廣成本、配送成本,他不會算賬;而且他還不會控制庫存,純靠心情進貨。
曾朋威自己也犯過這個錯。雖然開業前兩個月單量不錯,但後來他算了總賬之後發現,單量最高的時候也賺不到錢,到手裡一個月就一兩千。後來他問了一個同行,對方80萬元起店,一個月8000單,最後口袋裡只剩下30萬元。
個體商家掙扎存活,品牌們也在觀望考量。
王史宇目前需要解決的難題,一個是通過更多的宣傳增加門店數量,發展線上店。目前每個區域內的門店數量太分散,比如成都只有一兩家,體量達不到區域集採的效果,無法支撐自營供應鏈體系。二是運營團隊人才匱乏的問題。
線上閃電倉的模式,其實特別依賴運營能力,“各個品牌都有這方面的痛點,現在市面上沒有一個統一的運營邏輯,基本上所有品牌的運營都是根據創始人的理念來的,各有各的一套方案和理念”,王史宇說。
他們品牌的理念,就是王史宇的理念:不追求單店最高盈利,追求回本週期,長遠規劃就是不斷打磨運營方案,縮短店鋪的回報週期,目前平均回本週期是6~9個月。
陳維龍在2022年開了第一個閃電倉,2023年發展到了十個,但在今年之前都關了。因爲他判斷閃電倉是否值得繼續投入的決定性指標,同樣是門店的回本週期。
據他測算,2022年行業內平均投資回本期是一年,2023年上半年是一年半以內,到現在已經突破到兩年。他覺得,目前閃電倉業態已經不值得像他這樣的小型創業者投入。
也有品牌放慢了腳步。劉康經營的閃電倉品牌,開了上百家店,雖然不開放加盟了,但他準備重新回到開直營店的賽道,“加盟不好管理,做直營只要一家店能賺個一兩萬塊錢就行,有年化20%的收益,比打工強嘍”。
商家、品牌、平臺,想一起繪製一幅美妙的圖景,但色彩和筆觸不是越多越好,現在已經到需要重新調整的時候。
許伊然說,“這是一個增量市場,有些人抱着投資的目的,有些人則是投機”。但她希望市場越來越好,達到良性競爭,小白不要聽品牌畫餅,覺得小投資能有大回報的人應儘快止步。
她仍然相信閃電倉的盈利模型,現在已經準備開第二家店。
(應受訪者要求,劉康、聞宇、呂業豐、陳曉藝、許娟娟、許伊然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