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1個月,激光雷達會開始降價,純視覺又不香了?

國慶假期是個汽車市場的關鍵節點,不僅關於各家車企爭奪銷量,還有2024年即將收官,汽車技術又一次走到分水嶺。

激光雷達和純視覺的技術大戰,註定要打的更激烈了。“激光雷達在端到端方式中已被封死,達到了上限。”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近期在公開場合再次炮轟激光雷達的技術可行性,極具針對性的激烈言論,很容易讓人想到在國內市場,已經有多款車型削弱了對激光雷達的依賴,比如小鵬MONA M03、小鵬P7+、樂道L60、問界M7(參數丨圖片) pro、深藍S7乾崑智駕版等,國外頭部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也在近期官宣,決定放棄下一代FMCW激光雷達的研發。

這些動作似乎都在表明,純視覺技術的崛起,是不是代表激光雷達已經沒用武之地了?在端到端方式中,激光雷達真像馬斯克說的那樣,已經沒啥使用價值了嗎?

激光雷達沒攝像頭“看”得清,馬斯克說錯了?

先說結論,馬斯克說激光雷達已經被端到端鎖死,這番言論其實是不正確的。在他看來,依賴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系統,在複雜路況環境的表現不如預期,而且成本昂貴,不適合大規模推廣,相比之下FSD的AI+低成本攝像頭就能解決問題。這就需要討論兩個問題了,即激光雷達的效果和成本。

自從特斯拉FSD推向市場,就一直沒有用過激光雷達,前期還有幾顆毫米波雷達輔助攝像頭,後期乾脆全都省了,感知層面完全依賴攝像頭,剩下都交給算法大模型慢慢迭代訓練,在這個純視覺方案中,城市NOA功能仍能正常使用,這說明激光雷達並不是這項功能的必要條件,但問題就在於,二者在感知層面的效果是不同的,尤其在涉及安全性的細節處理上。

純視覺感知,理解起來比較簡單,就是用視覺攝像頭模擬人眼將獲取的信息傳遞到大腦,FSD的大腦則是視覺佔用網絡,多數人認爲這樣的感知元件能力是有天然缺陷的,比如在極端天氣、照明條件差的夜間等環境下,探測距離和精度會受到限制,但特斯拉認爲視覺感知層面存在缺陷,是因爲實測數據積累的不夠,只有經過海量數據迭代訓練後,AI依然是有能力像人類駕駛員一樣具備相應的處理機制,可以看成是量變引起質變的導向結果。

相比之下,激光雷達的優勢就非常清晰了,就是直接彌補攝像頭的探測“盲區”,尤其是在複雜的城區道路環境,激光雷達通過發射的激光能獲取到有關障礙物的形狀、空間、速度等重要信息,關鍵是不受光線環境變化的影響,甚至能準確感知到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細小、不規則障礙物,提供真實且實時的三維空間信息,比如華爲最新的192線激光雷達,它的特點就是能發射192束平行的激光,相較於傳統的64線或128線數的激光雷達,它具備更高的分辨率和探測能力,對於視覺攝像頭的成像效果是有碾壓優勢的,這也就極大避免了純攝像頭漏檢、誤檢的可能性,總之,目前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系統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爲了安全冗餘考慮的,不論自動駕駛技術最終走向何方,其根本目的從來都不是和人類駕駛員去搶方向盤,而是常規情況下優化駕駛體驗,在極端情況下,儘可能保證行車安全。

所以,之所以會有激光雷達消失論的聲音,說到底還是因爲端到端大模型進步了,算力上來後不必再過度依賴激光雷達的輔助特性,但這也並不是說有激光雷達才一定能算是完整的智駕系統,它的角色就像前面提到的,已經不再單純是視覺感知元件,更多的會是一種給智駕兜底的安全項,話又說回來了,目前國內智駕方案大多都已經用上端到端,方案也是以視覺感知爲重要基礎,但在視覺數據積累量、算力儲備、視覺算法方案都需要積累和迭代,使用激光雷達這類硬件提高感知能力、提高冗餘度仍十分必要,因此國內智駕系統普遍給出了兩套方案,即不帶激光雷達,但提供了基礎功能,典型的例子就是搭載華爲乾崑智駕系統的問界M7 pro和深藍S7乾崑智駕版;另一套便是帶激光雷達的滿配,支持包括城市NOA在內的高階自動駕駛功能,比如問界M9、蔚來ET7、理想L9、比亞迪漢等等。

再回到開頭提及的問題,激光雷達不是目前自動駕駛唯一解,但也絕非無足輕重,舉個最生動的例子,當你進入一間漆黑的屋子,下意識是擡起胳膊去摸牆上的開關,而不是先待在黑屋子裡再思考是否去選擇開燈生活,這個“胳膊”發生動作產生的第一性結果,和激光雷達存在於智駕方案是一個道理。

明年上半年激光雷達大降價,純視覺回到“智駕鄙視鏈”底層?

如果按照馬斯克的商業性邏輯看,激光雷達之所以不適合推廣,其根本原因絕不是能力跟不上,而是成本實在太高,這確實可以理解,可問題是,激光雷達的價格早就被打下了,甚至還出現了激光雷達行業內卷的現象,套個網絡熱梗,當AI遇上低成本激光雷達,敢問AI+純視覺該如何應對?

2019年,也就是特斯拉發佈Model Y發佈的同年,單顆激光雷達價格約在三萬美金,摺合約21萬人民幣,到了2021年,價格跌至7萬人民幣,2023年降幅超七成左右,價格進入千元時代,其中,探測距離在150米左右的RS-LiDAR-M1型,價格約爲3000元,探測180米的ZVISION EZ6,滑落到了2000元邊界,而國產激光雷達供應商速騰聚創還在今年四月發佈了新一代中長距離激光雷達MX,ROI區域等效251線,視場角做到了120°x25°,性能和主流產品接近但優勢是主打小型化,厚度控制在了25mm,之後的價格甚至有可能殺入不到200美元,控制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至於更低價的激光雷達量產時間,大概率會是在今年廣州車展前後,這意味着,車展後搭載激光雷達的智駕車型,整車售價有望集體降價。

除了降本還有小型化,面對如此內卷的激光雷達,不知馬斯克還認爲其“造價昂貴”嗎?而且,從供應商市場來看,車載激光雷達還有相當龐大的發展空間,現在相對主流的都是128-192線,256乃至512線的產品尚未成熟,還沒達到商業化量產上車的階段,但這也並非激光雷達的技術上限,比如光秒科技早在2022年就造出了全球首款1024線的混合固態激光雷達,還有基於940nm激光實現300米探測的速騰M3激光雷達,不僅比1550nm激光雷達的探測距離更遠,尺寸直接小了50%,所以現在汽車產業所用的產品,還遠沒到激光雷達的技術極限。

當激光雷達的價格打下來之後,似乎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既然視覺感知硬件的成本都便宜了,且激光雷達有比純視覺攝像頭的先天優勢,那這會不會倒逼純視覺方案無路可走呢?早在關於激光雷達和純視覺的爭論之前,業內就普遍有一種推測,未來較低價格帶的智駕車型,採用純視覺方案,中高價格帶的車型採用融合感知方案,關於這點,其實參考華爲的做法就最能體會,官方指導價46.98-56.98萬的問界M9全系標配激光雷達,而24.98-32.98萬的問界M7,只有28.98萬以上定價的產品才裝備激光雷達,25.98萬起售的智界R7,只有入門配置版本不帶激光雷達。

最後,基本能給出一個推測了,那就是在未來,端到端的純視覺路線勢必會和激光雷達方案處於一個長期並行且各自發展的狀態,二者本來就沒有好壞之分,都是爲了實現更高階、更穩定、更安全的智能駕駛體驗,而且基於感知層面在成熟性和可靠性的表現,激光雷達仍會是國內智駕方案的必備項,而且繼續會是區分入門或中高配版本的一項核心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