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66億補貼,修鐵路專線!爲了比亞迪,西安有多拼
文丨西部菌
憑一己之力將西安推上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寶座的比亞迪,正在等待一筆高達66.66億元的補助資金。
近日,西安工業和信息化局發佈的一則公示引發了廣泛關注。
這則公告的內容,爲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申請對2020-2022年度滿足申報要求的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中央財政補助資金進行清算。
該補助涉及的車輛爲806791輛,金額共計666606.2326萬元。如果順利通過公示,則意味着比亞迪將獲得超過60億的進賬。
過去十多年,政府補貼成爲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此次比亞迪申請補助清算,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由於涉及金額較高,一時間引發了很多討論。
甚至,據傳有自稱比亞迪車主和西安熱心市民表達了不同意見。
但無論這筆補助最終是否能夠順利給到比亞迪,這則公示都讓外界看到了西安對比亞迪的付出。
01
2022年,西安以101.52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產量,一舉超過上海,成爲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而這其中,比亞迪貢獻的產量達到99.5萬輛,佔比97.9%(登頂全國第一!這座萬億大城,被比亞迪帶着狂飆)。
可以說,沒有比亞迪,就不可能有西安今天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異軍突起。
甚至,比亞迪之於西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性,可能在國內找不出第二個品牌和城市。它比之特斯拉之於上海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事實上,比亞迪方面公開表示:西安已成爲比亞迪除總部深圳以外,佈局最全、業務合作最廣的城市。去年,西安產量佔比亞迪全國總產量的近三分之一。
比亞迪與西安,確實淵源很深。也可以說,西安是比亞迪的福地和“汽車夢”開始的地方。
2003年,原本靠賣電池起家的比亞迪,通過收購西安秦川汽車廠,拿下汽車生產牌照,才正式切入汽車製造賽道。
此後,比亞迪在西安不斷擴大投資,相繼佈局了乘用車、商用車、電子、汽車金融、軌道交通和動力電池等全產業鏈業務。
但是,比亞迪在西安的真正“爆發”,還是在最近幾年的新能源汽車風口到來之後。尤其是去年,隨着新能源汽車產能的快速上升,西安與比亞迪的深度“綁定”,才被更多人看到。
當然,爲西安貢獻年產百萬輛汽車,可能只是一個抽象的數字。背後更具體的投資、就業數據,可能會讓普通市民有更切身的體會。
據公開報道,截至2021年10月,比亞迪在陝西已累計投資315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3841億元,上繳稅金131億元,解決就業超6萬人。
這樣的綜合貢獻,確實不是一般企業能夠完成的。
說句題外話。在過去二十來年裡,全國範圍內汽車牌照的“交易”其實並不少。但是,賣掉汽車牌照後,依然能夠帶動本地汽車產業發展的,並不多見。
甚至,不少地方的汽車牌照出售就是一錘子買賣,並沒有給本地帶來任何後續的長期收益。
不誇張地說,秦川汽車的生產牌照賣給比亞迪,可能是最具“含金量”的一次汽車牌照“交易”了。
不止是西安,目前比亞迪在陝西的業務版圖還擴大到寶雞。去年11月,寶雞方面就與比亞迪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比亞迪將在寶雞市扶風縣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基地,一期建設整車線束、減震器、天窗、座椅面套、動力電池相關部件等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線。
當然,比亞迪持續加碼陝西,背後與當時的牌照“交易”協議有關,也應該與陝西的汽車產業鏈基礎及科研、人才優勢有很大關係。這也是很多其他城市所難比擬的。
02
回到這次補貼的話題。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比亞迪毫無疑問是國內拿到補貼金額最多的汽車製造商之一。但是,一次性高達66億的金額,還是比較罕見。
不過,如果仔細拆解下來,或許會有不同的理解。比如,這是2020-2022年三年時間的總補貼金額,平均到每年,大概就是20多億。
此外,這與比亞迪過去三年在西安的產能爆發有直接關係。
除了補貼,西安對於比亞迪的支持也可以用不遺餘力來形容。
近年來,《西安市汽車產業發展規劃》《西安市汽車產業鏈發展推進方案》《關於推進汽車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關於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西安市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提升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相繼出臺。
作爲西安新能源汽車產業絕對的頂樑柱,比亞迪自是這些支持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202年,比亞迪總裁王傳福還獲得西安市“市長特別獎”。
最近,又有一個關於比亞迪的大利好在西安傳出。
根據網友曝光的西安草堂工業區鐵路貨運專用線線路方案示意圖,該鐵路貨運專線將引入比亞迪四期廠區西側設草堂站及貨場,主要承擔草堂工業區整車、零配件及高新產業園相關企業產成品的運輸任務,藉此可更方便通過中歐班列出口至中亞國家。
該項目投資估算總額爲26.23億元,計劃2023年6月底開工,2025年12月底正式開通運營。由於直接利好比亞迪,該線路因此也被稱爲“比亞迪專線”。
在國內自主品牌車企中,比亞迪的出口表現並不算突出 。這方面,比亞迪註定還需要重點發力。這條專線的修建,對比亞迪而言也算是一種有針對性的硬件支持。
03
對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是地方政府打造健康的營商環境該做的事。但在現實背景下,更是因爲現在的招商引資確實太捲了。
尤其對於大項目和關鍵企業,幾乎每座城市都是“虎視眈眈”。
因爲風口上的龍頭企業實在太重要了,幾乎能夠決定一座城市的命運。
新世紀以來,科技領域大致經歷了電子信息、移動消費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等爲代表的幾個產業週期。
其中,英特爾之於成都 ,三星之於西安,阿里之於杭州,京東方之於合肥,富士康之於鄭州,再到今天的比亞迪之於西安,都可以說是有代表性的案例。
它們都反映出,關鍵大項目、大企業對一座城市的巨大影響。
當前,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之外,我們似乎又進入到一個新的產業週期轉換期,到底誰能夠抓住風口,成爲新的贏家?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
要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在上述的新興支柱產業中,哪些地方能夠走在前列,成爲引領者,或許就能夠站上新風口,獲得新的改變城運的機遇。
這也是未來區域和城市競爭最大的變量之一。
最近,就有幾個動向值得注意。
一是,上海、成都、長沙、杭州、西安等多地都公開提出設立產業發展基金。
二是,重慶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
其中,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將萬億產業從過去的兩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製造業)升級爲三個,新增了先進材料。
不得不說,產業競爭、招商引資比拼,將會越來越激烈。西安之後,誰能夠借勢新風口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