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背面比正面 更具研究價值
2018年12月8日,大陸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新華社)
嫦娥四號着陸器外觀設計構型。(新華社資料照片)
嫦娥四號月球車月面效果圖。(中新社資料照片)
嫦娥四號登月大事記
6年前的「嫦娥三號」探測器,在先前「嫦娥二號」探月衛星所獲取超高解析度圖像的引導下,邁出了中國人在月球上的第一步,而今日的「嫦娥四號」則是在沒有精確地形成像參考的情況下,踏出全人類在月球背面的第一步。科學家認爲,月球背面比正面更爲古老,馮.卡門撞擊坑的物質成分和地質年代具有代表性,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由於月球獨特的形貌構造,嫦娥四號前往的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地形狀況要比月球正面複雜許多。與月球正面的「千里平疇」相比,月球背面遍佈着大量的高山、撞擊坑和環形山,地勢十分陡峭,難以找到大片的平坦區域用於着陸。
着陸區域 嫦娥三號1/20
2013年,嫦娥三號在軟着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虹灣地區時,整個着陸過程所經區域地形起伏變化小,整體呈現爲一個由南向北的緩坡,地形起伏僅800公尺;此次嫦娥四號着陸的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高山峽谷交錯,整體地形忽高忽低,着陸區地形起伏達到6000公尺,真正適合著陸的區域,大概相當於嫦娥三號的二十分之一,挑戰更大。
「如果說嫦娥三號是以拋物線形式着陸,嫦娥四號就近乎是垂直着陸。」大陸航太科技五院嫦娥四號總設計師孫澤洲表示,因此嫦娥四號的着陸導航敏感器性能必須進一步提升,需要增加着陸導航敏感器的作用距離,讓嫦娥四號能「看得更遠、飛得更穩、落得更準」。
九旬科學家直呼幸福
爲何選擇降落在月球背面?不是因爲它簡單,而是因爲它更難。科學家指出,月球背面幾乎全是環形山/隕石坑(97.5%),比正面的69%來得多,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況只有理論解釋,缺乏實地驗證;且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第二大超級隕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發現這裡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況。嫦娥四號實際着陸地點位於該區域中部的馮.卡門環形山,這裡經過了強烈碰撞,極可能曾經被熔岩淹沒,各類物質含量豐富,或許留有月幔最原始的成分,保留了月球最深層的秘密。
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從「天眼」探秘到載人航太;探索浩瀚宇宙,一直是中華兒女不懈追求的偉大夢想。得知嫦娥四號着陸的喜訊,年近九旬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院士豪情滿懷。「這一刻,我們都是幸福的追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