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K型經濟復甦來了
正當全球仍籠罩在新冠病毒的二次肆虐,臺灣卻儼然處於平行時空,疫情的「逆勢平靜」,致使經濟看似前程光明。
但,2021的臺灣,真的就這麼好嗎?
只能說,疫苗爭奪戰、供應鏈重組、新興產業發展、K型復甦隱憂,這些浮出檯面的關卡,臺灣都得步步爲營,纔不致失足墜落。
迎戰2021年,《遠見》提前爲您理出20個關鍵問題,以及21個生存法則,邀集五位產業領袖剖析趨勢,46家投資機構嚴臺股投資名單,並解析職場最新變遷,帶你全方位透視新局。
20關鍵問題
1.全球經濟一定轉好嗎?
IMF估計2020年全球成長率-4.4%,2021年挺回來,全年成長5.2%,但各國復甦步伐不一。
2.憑什麼說臺灣經濟會好?
受惠於宅經濟,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需求大增,主計總處預估2020成長率1.56%,是全球少有的正數,2021可達3.92%。
3.2021會全面復甦?
2021的復甦形態爲「K型復甦」。疫情掀起數位轉型大浪,搭上浪頭的產業,不斷往上飛漲;但需要跟人接觸的產業,會一路下行。
4.新冠病毒解藥對臺灣很重要?
臺灣確診僅600多例,且大多治癒,因此特效藥不急;相對來說,疫苗更爲重要,因爲疫苗普及有助於開放邊境、經濟開展。
5.臺灣能搶到疫苗?
疫苗策略以自制與外購雙管齊下,衛福部表示已購得部分,但取得時程尚不可知。本土疫苗則都進入第二期試驗。
控制疫情將是無懸念的重中之重。美國已有26萬人死於新冠病毒,來勢洶洶的二次大流行,目前正以每天十幾萬病例的速度增長。
7.爲何要注意拜登經濟學?
拜登選前承諾7000億購買美貨、研發投資,刺激經濟,就算順利交接,整體經濟策略得在2021年下半年纔會明朗。但大選過後,美國參衆兩院分治,將牽制拜登執政力度。
川普拒絕承認敗選,誓言「法院見」以求翻盤,更在此時「積極執政」。他的官員四處出訪,連德媒都形容這是「即興外交的最後瘋狂」,耍賴的川普最終只會讓下臺姿態變得更難看。
9.川普走了,世界和平?
川普掀起的美中矛盾,在美國社會已生根,註定回不去了,大趨勢走向兩強競爭。但較爲溫和的拜登,不像川普逼着各國與企業選邊站,國際氣氛可望趨緩。
2017年啓動的供應鏈重組,持續進行且範圍愈廣。近兩年來,共有717家迴流,投資臺灣資金約臺幣1.13兆元。
前兩年外資年投入約百億美元,2020年1~10月仍維持73億美元動能,投入實體產業以電子製造、資通訊、技術類型居多,超過三成。
12.科技業還能好多久?
2020年受到轉單短期刺激,科技榮景絢麗,來到2021年,因爲宅經濟的需求支撐,各大臺廠產能滿載,全年看旺。
13.臺股榮景到何時?
2020年第四季越過1萬3000點大關,目前可知到2023年之前,各國普遍寬鬆貨幣政策,熱錢可望持續。
臺經院預估,臺股穩健、勞動薪資維持正成長,而且稅制放鬆。民衆可支配所得增加,可望帶動消費。預測2021年民間消費成長率爲3.18%(2020年爲-1.61%)。
15.房市還會再旺一年?
國泰房價指數(新成屋)來到127.7、信義房價指數(中古屋)同步頂上311.23,雙雙突破歷史高點。2021受到寬鬆貨幣的熱錢挹注,全年看旺。
16.政府在哪些領域加碼?
歲出編制部分共有六大重點,包括加速公共建設投資、加速產業創新、發展多元教育環境、鞏固國防安全、落實全齡照顧、保障地方財源。
17.政府還會持續加碼?
根據已送入立法院待審的「202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入編列新臺幣2兆450億元,較2020年度減少2.9%;歲出編列2兆1615億元,比2020年度成長4%。
18.從此社會一片祥和?
每個國家都面臨工作機會萎縮、產業盤整,同時引發的財富分配惡化、城鄉差距拉大,以及教育階級化問題。階級仇恨與社會不安,將是一大隱憂。
19.失業率會變高嗎?
產業紓困方案與三倍券刺激,再加上「疫情重災」時間短,臺灣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但接下來,K型復甦下產業形態變化,恐將迎來結構性失業潮。
20.未來需要哪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