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學位論文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命脈
【專家視角】
“五唯”中的研究生苦境
“天下苦‘五唯’久矣!”這是一名985高校高年級博士生不久前向筆者感嘆的苦境――他面臨再發表兩篇CSSCI論文才能畢業的壓力,希望能和筆者合作發表論文。他不是唯一受此折磨的博士生。筆者在國外指導的博士生畢業回國找工作,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就是用人單位無一例外地要求有論文發表,有的特別強調要求SSCI期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論文。他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懵了:因爲在研究生學習階段,他們從來沒有被要求過發表論文。對此,筆者只能給他們打氣說:你的畢業論文受到答辯委員會的一致認可,很快就可以發好幾篇期刊論文,就錄用條件而言,應該綽綽有餘了吧?坦率地講,作爲他們的導師,也是倍感壓力。
“五唯”影響之深、之廣、之大、之無所不在,以至於從2018年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就連續發文要求各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系統清理。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等聯合六部門頒佈《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制定8綱20規條,再破“五唯”,倡導合理的科研評估。筆者也多次撰文,呼籲破除大學排名妄念、建立以同行評審爲主導的新評估機制(請參見《光明日報》2016年8月23日和2020年3月3日第13版)。
“五唯”具體到研究生教育,涉及是否應該要求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髮表論文。本來這不是一個值得花費筆墨的問題。不論是否是研究生,任何一位研究者只要有興趣有能力有創見,都可以去發表論文。這是知識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知識共享的一個時代期待。但是,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如果培養單位對此做出硬性規定,要求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在有限的學習期間必須發表論文,甚至規定論文發表數量和期刊“級別”,並把論文發表與畢業資格相掛鉤,就變成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嚴肅問題。
需要首先釐清的是,這種規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論文發表數量和期刊“級別”的制度要求的目的究竟何在?利益方又是誰?在“五唯”苦境下,研究生髮表論文獲益的常常並非研究生本人,而是培養單位追逐的學術GDP,並與大學排名等名利場緊密相連,直接利益方首先在培養單位。這是要求研究生髮表論文的一個體制性內驅力。但是,這一做法嚴重違背了大學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使命和目的,是殺雞取卵、飲鴆止渴的短視行爲。
顯而易見,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不能狹隘膚淺地理解爲發表論文。準確地說,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一種學術訓練,學會做研究和寫論文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所以,世界各國的研究生教育,不管什麼學科、專業或者學習年限,都把圍繞某個命題的研究及其研究成果的寫作,作爲基本的專業安排。這種制度安排的最終成果和檢閱,通常是原創論文的學位答辯。研究生完成這個基本的學術訓練、達到基本要求、通過論文答辯,通常就可以被授予相應的學位。研究生學位的授予,證明畢業者已被培養機構認可在某個學位專業和等級的學術能力,就可以被稱爲某某博士或者某某碩士,成爲就職及其他社會場景的“牌照”甚至社會榮譽。
筆者曾經在國內外多所大學求學或任教,體會到國外研究生教育與國內研究生教育的一個區別,在於通常沒有要求研究生髮表論文,在發表論文一事上,中國大學應該說是個例外。我所任教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儘管在所謂的世界大學排名上並不耀眼,但它是加拿大著名的“老四校”(The Old Four)之一,相當於美國的藤校,創校時間也早於中國的大學,有着規範可靠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西大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學習年限分別爲兩年和四年,培養大致可分爲漸進式五階段:必、選修課程;候選人資格考試;論文提案答辯;現場數據調研;論文寫作和答辯。通常情況下,研究生在每個階段都必須全身心地應對和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本不會有多餘時間和精力來另寫用於發表的論文。
這種制度安排的一個假設,就是明確研究生的首要任務是完成各階段的學習要求,全神貫注、步步爲營、紮實積累,最後完成原創學位論文。這個過程不應該分心分神分身去做其他事情。當然,研究生學有餘力,去寫論文發表,本身並無不妥,甚至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鼓勵。但是,它不應該是研究生教育制度性的硬要求。
注重原創論文才能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所謂原創學位論文,通常的要求是必須首次發表,不可以包括任何已經發表過的內容(少許註明引用的部分例外),而論文答辯也被西方大學廣泛認可爲一種發表的形式。換句話說,原創學位論文不可以重複使用已發表論文作爲其重要章節或內容。當然,學位論文引用作者已經發表的論文也沒有問題,只要相關內容有明確的引用註明及符合相應的論文規範。如果引用已經發表的內容多於學校規範的,就有可能沖淡學位論文的原創性,會受到答辯委員的質疑。如果答辯委員未能認可其原創性,學位論文就面臨不及格的極大風險。
這種研究生培養制度的安排,有助於引導研究生在就學期間集中精力主攻原創論文,杜絕學位論文的注水現象(包括自我注水)。可以說,在制度安排上鼓勵甚至要求研究生專心聚焦於自己的“本分”學習,注重基礎的知識和能力積累,是提高原創學位論文乃至研究生教育質量的一個關鍵。就此而言,要求研究生髮表論文,實際上是認識上的一個很大誤區,背離了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會迫使研究生們在有限的學習期限內分散有限的精力,效果常常是適得其反。因此,研究生教育應該注重學位論文的原創要求,做出積極有效的管理――這纔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根本途徑。
讓研究生教育成爲知識創新的先鋒
知識界的共識是,知識創新不在於論文發表在何處或用何種語言;論文發表的期刊也不存在等級,更不存在所謂的“頂級刊物”之說;甚至論文是否被高引,與知識創新其實也並不直接相關。縱使知識有實用價值的緊迫性與需求性,但誰能斷言發表研究月土壤的就高於研究地土壤的?抑或研究數學的就高於研究物理的?更遑論研究科學的就高於研究教育的?衆所周知,創新的知識通常是難以被現有的知識體系所接受的。太多的歷史已經證明,真正創新的知識,常常受到主流知識界的排擠甚至否定。結果就是,創新知識會在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發表,甚至僅限三、五同行的認可。
當前之所以強調學術期刊等“正統”發表渠道,是因爲現代社會的變化已經使知識擺脫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知識的大規模生產與各種社會分工、層級制度直接相連(如職場),需要依託某種有效的教育或知識認定製度(如文憑主義)。但是,現有學術和教育制度的特定作用不應被無限擴展或狹隘化。過度地延伸、窄化或消費這種制度分工,反而會事與願違,窒息知識創新,造成知識自殘或被殘的反向結果。“五唯”苦境,正是戕害知識的一個活生生證明。“五唯”苦境越久,論文造假、學術不端甚至學風腐敗就會瀰漫越廣。長此以往,大學及其他研究生培養機構會漸變成知識的注水工廠,葬送大學的真正價值,導致知識乃至文明的停滯、混亂或倒退。
由此可見,原創學位論文才是研究生教育應該牢牢把持和堅守的命脈。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門、各高校及科研單位應當從政策上堅決、儘速、全面取消要求研究生髮表論文,制度性地鼓勵他們集中精力打好研究的知識和能力基礎。一篇出色的原創學位論文,可以讓他們經受知識創新的磨礪,享受知識創新的樂趣,產生知識創新的正果,最終成爲知識創新的先鋒,以推動社會和人類的文明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