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立醫療決定上路5年簽署不到1% 醫師:諮商助拉近親子關係

恩主公醫院醫師施子健說,預立醫療諮商門診由具備豐富臨牀經驗的醫師協助,核心理念是讓病人在健康時,提前思考人生最後一哩路的醫療處置。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社會風氣漸開放,談死亡不再是禁忌。近年世界各民主自由國家吹起「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核心理念是讓病人在健康時,提前思考人生最後一哩路的醫療處置,確保病人無法表達意願時,需求和願望能被尊重和執行。新北恩主公醫院2019年成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2019年至2023年門診諮商人數405人,完成註記達403人,諮商對象最年輕22歲,最長98歲,原本親子關係疏離的個案,在諮商過程分享想法也解開內心的結,拉近彼此距離。

恩主公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主治醫師施子健說,臺灣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末期病人拒絕醫療的權利,2016年再通過亞洲首個「病人自主權利法」,將拒絕醫療權擴及至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和其他公告重症患者,2019年正式實施後,根據衛福部截至2024年9月最新資料,顯示約有8.5萬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irective, AD),簽署比率不到1%,相較美國約37%的簽署比率,臺灣仍顯偏低。

施子健說,恩主公醫院自法案通過後,同年即成立「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2019年至2023年門診諮商累計405人,完成註記人數有403人,參與諮商後完成註記率接近百分百。該院諮商對象最年輕22歲,最年長是98歲,年齡分佈廣泛,希望透過簽署醫療決定達到尊嚴善終目的。爲讓更多民衆瞭解預立醫療精神,院方透過門診、社區衛教宣導,及長照機構講座活動等方式,將安寧療護觀念傳達給民衆。

預立醫療如何進行?施子健表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需要二等親內親屬參加,曾有一對60多歲夫妻參與預立醫療諮詢,找來子女一同參與諮商,原本親子之間關係較疏離,子女對於被找來諮商大感意外,過程中,子女感受到父母不願意讓他們承擔抉擇「救與不救」的道德綁架與壓力,也體會到父母的愛,充分表達意見後,有助於拉近彼此距離。

同婚通過後,同性伴侶不只能簽署手術同意書,也能共同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在門診中也有同性伴侶一起參與諮商,彼此擔任對方的醫療委任代理人,藉由諮商瞭解彼此面對「人生最後一哩路」想法。

施子健說明,預立醫療門診收案意願人須滿18歲,門診單位由具備豐富臨牀經驗的醫師,及護理師、社工人員或心理師組成,專業人員皆受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訓練課程。完成諮商後由門診機構將核章過的預立醫療決定書交給意願人簽署,再掃描上傳由衛福部在健保卡註記,纔算完成預立醫療決定。

「預立醫療好處多!」施子健說,預立醫療可提升病人自主權,面對重大疾病時,充分行使知情權和選擇權,做出符合個人意願的醫療決策,家屬做重大的醫療決定時,也能減少糾結、壓力和內疚感,病人可拒絕不必要的維生醫療,減少痛苦及醫療資源浪費。

恩主公醫院醫師施子健建議,基於對生命的尊重、爲自己負責,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可提前思考人生最後一哩路要如何圓滿善終。圖/恩主公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