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毒菇僞裝食用菇成誘惑陷阱 採食中毒恐致命

午後大雷雨過後常可在野外看到不明蕈菇生長,彰化縣衛生局提醒民衆謹記「不採不食」。(孫英哲攝)

午後大雷雨過後常可在野外看到不明蕈菇生長,彰化縣衛生局提醒民衆謹記「不採不食」。(孫英哲攝)

近來時有午後大雷雨的狀況,常可發現大雨過後在野外林間及草地上,都會長出不知名蕈菇,彰化縣衛生局提醒指出,臺灣每年幾乎都會發生民衆自行採食野生蕈菇而造成的中毒案例,因爲蕈菇類不易由外觀及形狀來判定是否有毒,且許多有毒蕈菇長的像市售食用菇,應「不採不食」,以避免誤食中毒。

衛生局指出,臺灣屬溼熱多雨的亞熱帶氣候環境,極適合蕈菇類生長,通常一場大雨後,山間、野外草地等地都會長出傘狀蕈菇,若不明究理就摘下烹食,即有中毒的風險。歷年資料顯示,最常造成民衆誤食的有毒蕈菇爲「綠褶菇」及「布雷白環蘑」。

綠褶菇主要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在臺灣平原地區相當普遍。菌褶初白色,之後逐漸轉爲黃綠色,故得其名,誤食後的1至3小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布雷白環蘑生於常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多於春秋兩季於草地或林地上成簇冒生,基部澎大且具有紅褐色角鱗。誤食後的3至7小時會有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衛生局表示,誤食有毒蕈類,症狀輕則腹痛、嘔吐、腹瀉等;嚴重則侵襲神經產生幻象及暈眩等症狀,更可能危害到食用者生命安全,千萬不可忽視。民衆若因食用不明野菇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時,應儘快就醫並保留剩餘食物檢體或拍照,以利醫生診斷及治療。

此外,大部分有毒蕈菇毒素無法透過加熱或其他加工方式去除,因此,在路邊遇到野生菇類千萬不可隨意摘採或食用,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以避免誤食而不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