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出事了,牽涉面很廣,6名核心高管無一免責,證監會挨個點名

雖然我們看到上市公司被罰款的很多,但實際上,證監會監管的初衷並不是爲了後向罰款,而是希望做到前向預防,把一切可能的違法違規都掐滅在搖籃裡。

所以,除了罰款,證監會的行政處罰還有幾個比較輕的層級,比如關注、問詢,都是爲了提醒上市公司,行爲可能已經越界了,該收手了。

而警示、監管,則是針對上市公司已經違規,但不嚴重的情況,做一個點名批評,希望上市公司好自爲之,儘快改邪歸正。

而如果到了警告、罰款,那就是說違規已經很嚴重,必須給予懲戒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收到了證監會的提醒類函件,但沒有被罰款的上市公司們,應該感謝證監會的及時敲打,否則,可就在違法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近日,上市公司睿智醫藥就被證監會十分全面地敲打了一回,一封警示函,挨個點名了上市公司及其6名核心高管,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董秘等無一免責,可謂是用心良苦啊。

既然是警示函,按照前面的分級,就是屬於違規了但並不嚴重的情形,不過,事情不大,牽涉面卻很廣,睿智醫藥犯的錯着實不少,證監會足足羅列了6大點。

歸納起來則有三類。

一是資產減值的評估問題,資產減值屬於損失,不算或者少算對公司是有利的,而睿智醫藥存在該減值的沒減值,或者該減100的只減80的情形。

這一條背後的意思,其實大家可以自行揣測。

二是沒按要求披露信息,上市公最基本的一條是真實、準確地披露信息,如果對於該披露的信息敷衍了事,就會誤導投資者,這是極不負責任的。

這一條是態度問題,體現了上市公司如何看待投資者。

三是內幕信息的管理問題,有一種比較嚴重的違規叫內幕交易,就是知情人利用內幕信息買賣股票,上市公司對知情人應該特別管理,以避免出現內幕交易。

如果對內幕交易疏於管理,很難不讓人懷疑是另有目的。

看看,上市公司常見的違規矛頭都有了,任其發展下去,就會演化成股民的巨大災難,睿智醫藥的確實該好好反省一下了。

睿智醫藥上市於2010年,當時的名字叫量子高科,主營益生元類配料和食品,後來改名量子生物,再後來重組收購了醫藥企業睿智化學後,才叫睿智醫藥。

睿智化學是做醫藥研發服務及生產外包(CRO)的,乾的事情與藥明康德、泰格醫藥等一樣,2010年曾在美國上市,而2013年又私有化退市了。

2018年,量子生物收購了睿智化學100%股權,或者也可以說睿智化學借殼上市了,畢竟,資產重組後名字都改成睿智醫藥了。

當年睿智化學淨資產4.2億,而收購評估價是23.4億,溢價了4.6倍,一收購過來上市公司就背上了16億的商譽。

其實吧,溢價收購都不說了,要命的是,睿智化學2017-2020年的業績承諾沒完全達到,使得睿智醫藥2021、2022年不得不做商譽減值,累計計提了8個多億損失。

2021年的虧損與此不無關係,2022年扣非也是虧損的,賬面盈利靠的是賣掉了一個子公司的資產。

兩次改名,睿智醫藥從原來的生物食品公司變成了生物醫藥公司,規模也翻了好幾番,行業份額至少能排到第四,但落實到具體的投資回報上,卻不盡人意。

當年上市的時候募資額是4.7億,除去手續費入賬4.4億,而這13年來,累計分紅只有1.8億,離填平股民的“債“都還差一大截。

如果要問這一過程中誰最有眼光,當屬最早的實控人王叢威。

2014年,公司名字還叫量子高科的時候,王叢威就開始大幅減持,1年多的時間裡,先後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先套現了兩億。

然後2016年,又把剩下的一共24%的股權比例,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全部賣了,一次性套現12.7億,接盤的正是現在的實控人曾憲經及其一致行動人等。

也就是說,睿智醫藥的第一代實控人王叢威一共套現了近15億離場,再看現在的睿智醫藥,總市值僅剩38億,王叢威贏得相當徹底。

當然,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睿智醫藥還得繼續走下去,但願董高監們能汲取教訓,把心思好好花在經營上,別辜負了睿智醫藥的2萬多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