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多益通】米其林董座教你學校沒教的成功術

文/郭韋吟

對於一位能夠升任歷史超過一個世紀的外商企業臺灣公司首位臺籍最高主管,你會有哪些想像?是否他有過人意志力?又或是超羣管理策略?這些形容詞,看在臺灣米其林(MICHELIN)董事長行健的眼裡,無論是事實與否,都會變成多餘的溢美之詞。

▲ 毛行健認爲,學校教的會過時,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很重要。(攝影/郭韋吟 )

「或許是運氣好吧!」他一面打趣地說,一面又認真地回答:「其實很難定義是在哪個時間點、因爲哪個決策,成就了個人某項決定性的功勞。因爲每件事的成功,都需要組織中的各個團隊分工合作。」不居功,把榮耀歸於團隊,是這位出身財務後勤經理人在職場上真實寫照

回顧米其林輪胎在臺灣的歷史,原來是1972年起由忠欣公司代理,才讓臺灣消費者開始能夠與國外的消費者一樣,享用高品質高性能的輪胎產品。直到1999年,米其林集團正式進入臺灣,在臺北汐止成立總公司。而於1993年加入忠欣公司的毛行健,在2016年正式成爲米其林在臺灣40多年來的首位本土籍董事長。

信任 讓他在平穩中貫徹企業文化

「他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人,平時不會特別感到他的存在」,代理米其林輪胎的前任高層、現任ETS臺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董事長邵作俊這麼形容,「可別小看他這份不突出的性格,這很難得。但只要把事情交給他,他就是能做到最好!」

受訪這天,毛行健一襲青藍色西裝,左側胸前別上了一個小而精緻的米其林寶寶配件。把企業的代表勳章配別在身上,一如他裡外皆貫徹的米其林文化價值一樣,維持「熱情、人性與責任」,讓所有面向都朝全球永續的方向發展。「我其實很喜歡米其林的企業文化」,他淺淺地說。

很令人好奇,爲什麼一個在日常工作中並不顯眼的人,卻可以在一間企業工作超過20年,甚至贏得法國老闆的心,把決策權交給他?毛行健分析:「本土化經營是趨勢」,能與員工有着相同的文化溝通背景,能降低不少溝通成本。

毛行健面對自己的職位,描述得輕描淡寫,就像是一種沒有絕對卻必然的發生一樣。進一步探究令他晉升高位的關鍵主因,是組織裡的「完全信任」,以及他懂得將企業精神融入分公司的大小決策中,達成有效溝通。

他解釋,在外商,沒有誰是真正的老闆,尤其像米其林這種,在全球有十幾萬名僱員的大企業。「想想看,如果法國老闆沒法天天看到你,但要相信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那你該怎麼做?」

學校來不及教 但你得學得快且一直學

「儘量讓資訊透明化,當主管交代一件事,不要藏頭藏尾,讓他信任你,並發現你的學習曲線比一般人來得快,那麼組織就會願意投資你。」毛行健說,他自己從不是個急功好利的人,但他喜歡對「可控制的範圍內」的事努力;就像與其擔心會不會下雨,不如來決定「要不要帶傘」,把力氣花在對的事情上。

那麼,該如何讓自己的學習曲線比人快?毛行健笑着答:「你聽過人們說,數學好不好,其實跟語文能力有關嗎?」語文,是承載知識的媒介,當語文能力夠好,理解事物的邏輯、反應、領悟力,都有直接的影響。」接下來,就是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學校教的會過時,所以你得一直學。」

毛行健比喻,「好比修車的技師,英文比較好的,自然較有機會維修更貴重的車,久而久之,他的價值也就有機會更高。」他說明:「擁有更好的工具,更有能力在該領域中吸收新的事物, 並做到TOP!」

接觸不同的工作,也是能刺激學習曲線的成長策略。例如「想要貢獻更大」的毛行健,便在2006年做了一項職涯中的關鍵決定──由後勤單位申請轉調爲業務,併到中國受訓一年,2007回國擔任業務主管五年後,又外派到中國共三年餘。

能讓一個從不認爲自己能勝任第一線業務工作的人下定決心的原因是什麼?毛行健說,是看到了臺灣在全球性跨國組織中的停滯,「當各國都往前了,臺灣卻漸漸被歸到“others”,你不禁會想,『這樣好嗎?』」就這樣,他選擇在輪調中累積市場銷售的眼光,加上原來熟悉的財務專業,爲他奠定今日擔當重任的基礎。

或許,這就是他不凡於他人的視野,再怎麼中規中矩,也掩飾不了的思維格局。

About 毛行健出生:1965年現職:臺灣米其林輪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歷: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卡客車產品線市場運營經理、米其林忠欣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米其林忠欣股份有限公司供應鏈/信用/訊息總監

學歷:美國聖約翰大學(St. John's University)MBA、淡江大學保險系學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English Career》No.60延伸閱讀》用英語力當墊腳石跨界自學擠進Google講師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