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美好第三人生 心理師建議掌握「333」原則規畫生活

心理師劉怡君與個案及家屬討論退休後生活安排,協助雙方表達期待與感受,促進彼此理解與形成新的互動模式(示意圖,非當事人)。(部苗提供/李京升苗栗傳真)

走過努力求學爲未來做準備的「第一人生」和就業打拼生活的「第二人生」,邁入退休的「第三人生」,有不少人會覺得頓失生活重心,體力、腦力也大不如前,感慨退休生活沒有想像中美好。衛福部苗栗醫院神經內科臨牀心理師劉怡君則建議,只要掌握「333」原則規畫生活,將會是最燦爛、活躍的第三人生。

劉怡君分享案例,曾有位60歲陳先生到診間纔剛坐下,就笑嘻嘻地說「我哪有很健忘,只是會忘記太太交代的事而已,而且她老是一直念,好像我做的每件事她都不滿意!」。同行的陳太太忍不住說「他只重視他自己想做的,我請他幫忙的事,卻做得很隨意,我能不生氣嗎?」

劉怡君表示,上述對話常出現在退休夫妻相處中,過去彼此忙碌於自己工作,並從中獲得掌控感和成就感,倘若沒有及早做好退休後生活規畫,往往就會面臨單調無聊日子,而缺乏生活重心,就容易將注意力轉移到生活裡各種小事,對彼此期待的落差,就容易演變成夫妻間衝突。

她說,,現代人退休年齡大約在55到65歲間,因壽命的延長,退休後大多還有將近20年日子要過,如何在這個時期發展積極活躍的第三人生,而不是隻有吃飯、看電視和睡覺,其實需要儘早且全盤規畫。

劉怡君建議從生理、心理和人際關係3個層面着手改善。生理部分包括維持身體健康、控制慢性疾病、適量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好的睡眠品質。睡不好不只影響白天精神,也會使得記憶力、情緒和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因此若有睡眠困擾要尋求醫療協助,透過藥物與非藥物兼併的治療改善。

心理層面則要留意保持情緒平穩、要有能投入的活動或興趣,不管是種菜、唱歌、旅行,甚至創副業都是很棒選擇,可以讓生活有重心、獲得成就感之外,也能讓大腦一直處在有足夠認知活動狀態中,預防失智症發生。

此外,維持良好人際關係也很重要,無論是保持親友聯繫、當志工、偶爾協助照顧孫子,或是養寵物都可以。與人或動物有緊密情感連結,能夠避免孤獨感對大腦和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尤其年齡越長越容易面臨同輩凋零,越早開始參與社區活動就能夠建立較豐富的人際支持,一起有人唱歌、聊天或運動,有伴也比較能夠互相督促鼓勵,比較不會偷懶或無聊。

她提到,辛苦工作大半輩子,退休之後的時光更應該好好把握用來創造更多回憶,傳承自己的經驗或貢獻自己的能力,把握3分之1的時間照顧身體、3分之1的時間學習新嗜好、3分之1的時間和人相處或貢獻社會,掌握「333」原則規畫生活,將會是最燦爛、活躍的第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