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逆境轉型2024:“輕資產”願景的泥濘與曙光

淨息差的持續收縮,是資產負債爲主的銀行業難以承受之痛。

2024年三季度,商業銀行一度“企穩”的淨息差跌至1.53%,較上年同期下滑0.16個百分點。

傳統業務日漸式微的重壓下,邁向輕資產轉型是熬過“週期嚴寒”裡爲數不多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也是各大銀行當下的攻堅焦慮所在。

綜合回顧2024年行業表現,各行喊出多年的“輕資產轉型”,仍未貢獻出足夠的業績支撐;

被視作“第二增長曲線”的中間業務收入(以下簡稱“中收”),普遍增長乏力。

Wind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國有行及主要股份行中收集體下滑;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降幅均在5%以上,股份行中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降幅均突破15%。

不過業績上的壓力,不代表戰略上的消極。

爲走出傳統信貸的路徑依賴,各大行早已是左手抓零售、右手搶對公,在“黎明前夕”積極搶佔財富管理與綜合金融市場。

就整體表現而言,各大行2024年前9月整體中收,已呈現環比回溫之勢。

經歷過週期底部的“搶籌大戰”,輕資產江湖在不久的將來,或迎來更爲激烈的競爭業態。

財富管理“要塞攻防”

掙脫表內資產與淨資本“緊箍咒”的輕資產轉型,是不少銀行的長期夙願。

零售方面,作爲輕資產代表的大財富直面長尾客戶融資、資產管理需求,在利率下行、高淨值人羣保值增值需求日益強烈的當下,被視爲各大行轉型的“兵家必爭之地”。

回溯當年,財富管理的“藍海”之名絕不是空穴來風。

作爲“當打之年”的2021年,招商銀行營收、淨利同比增長12.04%、23.35%,增速較42家上市銀行整體分別高出2.72個、10.94個百分點。

總營收中,非息收入佔比接近4成,手續費及佣金同比增長18%。

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託管三大項業務成爲拉動招商銀行業績的核心因素,增幅高達29%、58%、28%。

只是如今,“零售之王”也難敵週期寒冬。

2024年上半年,招商銀行中收同比下滑16.9%。權益市場疲軟疊加產品降費,招商銀行代銷保險、信託、基金收入分別下滑57.34%、37.52%、23.35%。

一方面,自2021年起資本市場持續波動,以公募基金爲代表的理財產品收益表現不穩定,以致銀行代銷難度加大;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爲吸引客戶的基金降費、爲響應“報行合一”政策的保險降費,都進一步加劇了業績降幅。

例如不久前金融監管總局人身險司司長羅豔君曾表示,自2023年8月推行銀保渠道“報行合一”以來,全行業平均佣金水平較之前已降低30%。

大環境下的暫時“縮水”,並未打消各行發力財富管理賽道的熱情。

縱觀行業表現,一是以財富管理爲導向的銀行們,仍在進行戰略加碼。

例如招商銀行行長王良在2024年表示,“低利率、低利差環境下,財富管理需求旺盛,給資產管理帶來巨大機遇。”

自2024年4月起,招商銀行已將全行零售AUM規模20萬及以下的客戶收歸總行,由新成立的零售客羣部下的遠程服務中心進行集約化經營;

零售客羣部設有客羣綜合團隊、基礎客羣團隊、雙金客羣團隊等多個二級部門,客羣重新劃分呈現出“尾部整合、中部做細、高端做精”的整體思路。

浦發銀行行長謝偉則表示,將深耕財富管理市場,堅持專業引領,打造一支資產配置專家團隊、一支高素質的財富規劃師隊伍。

臨近2024年尾聲時,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更是集中宣佈降費,對部分代銷公募基金產品開展交易費率優惠,最低降至一折。

二是整體業績大幅“縮水”時,各行仍在積極拓展AUM規模、私行客戶數量等指標。

例如2024年上半年的存款利率下調,銀行理財市場在“存款搬家”中普遍獲益,25家銀行理財子理財產品規模整體增長7.38%。

中郵理財、華夏理財、浦銀理財、交銀理財等8家理財子公司,規模增長均在15%以上。

已披露數據的國股行零售、私行AUM與客戶數量,上半年均保持一定增速。

例如建設銀行、招商銀行零售AUM較年初分別增長6.7%、6.62%,浦發銀行、中信銀行個人客戶數量增長3.82%、3.2%;

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私人銀行AUM增速超10%,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私行客戶數增速超10%。

先一步取得個人養老金銷售資質的銀行們,也在積極佈局這一賽道。

企業預警通數據披露,截至上半年末,招商銀行個人養老金賬戶數量已達668萬戶,位居已披露數據公司之首;另有4家股份行、城商行開戶數量在100萬戶以上。

上述指標的增長也意味着,財富管理的週期“底部”,各行仍在積極“搶籌”,希望在市場回溫前“鎖定”份額。

發力綜合金融

財富管理端如果是銀行ToC的輕資產轉型旗幟,那麼投行業務則有可能ToB端的着力點。

從當下銀行業的轉型路徑看,不少銀行在表內對公信貸之外,發力債券融資、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將綜合金融概念視爲走出路徑依賴的突破口。

昔日“同業之王”興業銀行的轉型,即是其中代表。

例如2017年後同業業務受挫後,興業銀行就曾以“輕資產、輕資本、高效率”爲主線。

彼時的興業銀行在確定輕資產路經後,並未選擇討論度更高的財富管理賽道,而是基於“同業之王”的積累優勢,將目標聚焦在對公領域,定下“商行+投行”轉型策略。

組織架構改革上,主動撤銷原有金融市場總部,設立同業金融總部(客戶條線)和投行與金融市場總部(產品條線),爲大型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2020年起,興業銀行FPA(對公融資總量)增速常年維持在10%左右,表內、表外餘額均呈現增長;傳統對公貸款增速一度接近20%。

動作上呈現綜合金融特點的銀行,不在少數。

2017年前後,工商銀行也曾提出“大投行”戰略,推進傳統與新興業務互促、境內與境外聯動、銀行與非銀行業務融合;

平安銀行提出“商行+投行+投資”道路,發展綜合金融;

中信銀行銀行明確強化商行與投行聯動、表內與表外聯動。

具體實踐上,多家銀行“投行”戰略已成果初現。

例如上半年,建設銀行以投行手段爲實體企業提供直接融資存續規模超9500億元,新增直接融資規模超2000億元;

郵儲銀行推進“融資+融智+融信”綜合金融服務,投行中收同比增長近50%;

頭部城商行中,北京銀行債券承銷規模同比增長46%,科創票據規模同比增長80%;

上海銀行商投行聯動帶動對公獲客較上年末增長43%,協助拓展理財代銷渠道較上年末增長160%。

從收入結構看,投行業務能否補足對息差收債下對公信貸的缺口,仍是未知數。

例如興業銀行2023年以來,投行規模增速放緩,營收增量仍舊依靠表內業務拉動。

2024年前三季度,利息、非息淨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爲2.39%、0.61%,其中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增幅爲-15.16%;

即便是投行業務中規模顯著領先同業的債券承銷業務,也存在利潤率較小的問題。

更何況綜合金融這張對公新“船票”,在當下仍只適用於牌照齊全、能力領先的頭部銀行。

例如推動綜合化金融服務,一方面需要多元牌照資質作爲外部支撐;另一方面,複雜業務與同質化下的“價格戰”,也對銀行的業務服務、風險管理、以及定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從當下各行的輕資產戰略看,在擁擠的賽道上“兩頭下注”,是頭部銀行更普遍的打法。

例如,以財富管理業務聞名的招商銀行,也已“輕型銀行”發展戰略下推進“投商行一體化”;2024年上半年投行業務貢獻FPA餘額較年初增長12.60%,批發對客業務交易量同比增長11.66%,票據客戶數同比增長24.01%。

最早發力投行業務之一的興業銀行,也已建立線上7*24小時的AI智能財富顧問,致力做好“投前-投中-投後”財富陪伴;同期零售AUM規模達4.8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