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楷謙》緬甸的民主之路
緬甸軍事政變後,軍方一再對民主示威人士血腥鎮壓,美國、加拿大、歐盟與英國隨後都祭出新制裁。(圖/美聯社)
仰光示威羣衆有備而來,穿戴護目鏡等防護裝備並攜帶自制盾牌,在鎮暴警察發射催淚瓦斯時,剛好派上用場。(路透)
緬甸反政變示威者2月28日再度於全國各地發動抗爭,當局祭出強勢武力鎮壓。在第一大城仰光,鎮暴警察以催淚瓦斯驅散抗議羣衆。(路透)
正在民主道路上蹣跚前進的緬甸,於2月1日遭遇了憲政大倒退,由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率領的軍方以去年大選舞弊爲由發動政變,大肆逮捕、軟禁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人士,其中也包括緬甸實際領導人、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引發民衆大規模抗議,要求軍政府還政於翁山蘇姬及全民盟,然而軍方選擇以血腥鎮壓回應,截至3月3日已造成至少50人死亡。
政變後的反彈效應,讓本就廣受愛戴的翁山蘇姬再度成爲緬甸民主的象徵,民衆抗議的主要訴求之一,便是要軍方尊重去年大選結果,將政權交還於她及她領導的全民盟,但軍方及其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SDP)卻堅稱選舉不公。究竟2020年緬甸大選是否真有瑕疵,不但牽涉到如何界定「緬甸人民」,更觸動在翁山蘇姬及全民盟的民主路線之下,緬甸潛藏的政治危機。
緬甸是由多民族國家,緬族佔約7成人口,也是全民盟的主要支持族羣,而少數民族中信奉伊斯蘭教的羅興亞人,儘管居住歷史可以追溯至數百年前,卻仍被固執的緬甸政府認定爲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因此不僅沒有國民身分,也長期被排除於決策過程,甚至是人權保護之外。
2017年羅興亞人主要聚居的若開邦發生大規模屠殺、性侵與劫掠,數十萬羅興亞難民逃往孟加拉,引起國際關注,甘比亞於是聯合其他伊斯蘭國家在國際法院指控緬甸政府正針對羅興亞人進行種族清洗。2019年翁山蘇姬出庭否認指控,聲稱軍方暴行只是針對恐怖團體,被視爲替種族屠殺辯護,廣受國際輿論批評,評價一落千丈,BBC報導稱翁山蘇姬這位前人權象徵已經「大失人心」。
2020年的大選,在羅興亞人依舊被剝奪參政權,同時緬甸政府以安全理由取消多個地區選舉的陰影下,全民盟席捲了國會兩院498席次中的396席,再度取得政權。西方國家雖肯定選舉和平落幕,卻也批評緬甸政府排除特定種族參政權的做法。因此,緬甸2020大選的正當性並非普遍受到承認,而是因境內民族不同而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除了羅興亞危機,翁山蘇姬領導下的緬甸近年在媒體自由方面也受到批判。2018年兩名路透社記者因報導羅興亞種族清洗遭判處7年徒刑。面對輿論質疑干預新聞自由,翁山蘇姬辯稱定罪是基於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無涉。然而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發佈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緬甸自2017年起名次便逐年下降,去年在180個國家中只排名139,政府經常利用法律騷擾異議媒體工作者,也讓緬甸民主再蒙上一層陰影。軍方主導修正的憲法讓軍人在民主化過程中能繼續把持政府重要職位,也擁有國會保留席次,很大程度上可能影響了翁山蘇姬處理羅興亞問題與媒體自由的態度,但無論是翁山蘇姬本身政治態度使然,抑或是決策受到軍隊掣肘,都說明了緬甸的民主仍然非常脆弱。
緬甸的民主化過程雖不完美,但絕不構成合理化軍方政變,或是非法拘禁政敵的正當理由。民主的問題只能以民主的手段解決,而在軍隊暴力籠罩下的「選舉」也只會是虛假的民主,軍人應尊重憲政主義精神,迴歸政治中立,何況過去歷史已經證明軍人統治或許比較有效率,但不會比較有效益,國家也不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然而就地緣政治觀之,緬甸周遭國家多爲獨裁政體,難以期待會爲民主發聲,因此本次政變更有賴國際社會及輿論的持續關注。另一方面,正如種族平等與言論自由的缺陷不能正當化政變,國家安全也不能做爲迫害少數民族的依據,此次政變若能在各國斡旋之下和平解決,在導引緬甸重回民主之路時,國際社會也應該確保新政府能秉持人權精神,積極處理少數族羣問題。若繼續放任新政府繼續壓迫少數民族,恐怕將催生極端主義,最終淪爲軍方爭權的新藉口。
做爲亞洲民主國家的一員,我們應堅定支持緬甸重回民主,但更要留意緬甸的民主不只是緬族人的民主,更不等同於翁山蘇姬定義的民主。唯有確保境內所有人民,不分種族、宗教、性別、階級,均能享有基本人權的制度,才能稱之爲民主,也是緬甸應該追求的目標。
(作者爲國會助理)